本報記者 閆 薇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春華秋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社會建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期,對于社會工作而言,也是砥礪奮進的十年。
十年來,社會工作抓住重要發展機遇,以法治為保障、以制度為根本,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健康發展,厚植發展優勢、擴大規模隊伍,在改善民生保障、創新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建設、夯實黨執政基礎等方面發揮出專業優勢。
更完善!
幾十項法規政策驅動發展引擎
十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法治建設,注重頂層設計,注重規劃標準引領,幾十項政策法規對發展社會工作、發揮社會工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也讓社會工作開展各項服務有身份、有底氣。
——社會工作“入法”步伐顯著加快。反家庭暴力法、社區矯正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鄉村振興促進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對社會工作專業作用做出規定。廣東廣州、汕頭、珠海等地出臺了社會工作地方性法規或地方政府規章。合法化的社會工作由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保障其充分發揮出應有的專業作用。
——“中央政策+綜合政策+領域政策+專項政策”形成全方位保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等多個中央文件對發展社會工作提出了相關要求。《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等綜合政策完善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奠定了社會工作發展的制度基礎。《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等政策助推相關領域社會工作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圍繞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等關鍵環節,民政部聯合相關部門制定《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辦法》《關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等專項政策,讓社會工作人才職業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社會工作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成就顯著。民政部制定了1項國家標準和9項行業標準,涉及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社工項目績效評估、社會工作督導等方面。各地也制定了有關社會工作倫理,殘疾人、老年人、社會救助、禁毒社會工作服務等規范,為深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社會工作實務開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十年間,綜合政策引領、專項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撐、行業標準規范的社會工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引領社會工作發展行穩致遠。
更堅實!
160余萬專業人才打牢發展根基
十年來,通過職業水平考試、學歷學位教育、在職在崗培訓“三位一體”培養方式,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到160余萬人。這支隊伍,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也讓社會工作發展的根基更加堅實。
——社會工作學歷教育數量質量持續提升。從2011年年底至2022年7月,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專科院校從40所增加到70所,本科院校從269所增加到328所,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院校從58所增加到183所。還有22所院校自主設立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博士點,其中社會工作博士點5所,社會工作博士研究方向17所。由專科、本科、碩士、博士構成的學歷教育每年培養近4萬名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是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的重要來源。
——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影響力持續擴大。自2019年以來,考試報名人數以每年十余萬人的數量遞增,2022年報考人數接近90萬人,已躋身國家較大規模人事考試行列。截至2022年9月20日,全國共有92.9萬人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其中助理社會工作師72.4萬人、社會工作師20.5萬人、高級社會工作師約400人,形成了初中高級相銜接的社會工作人才梯隊。
——社會工作培訓形式、范圍和層次持續更新。以中央組織部支持的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項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支持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等專項培訓引領,各地根據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開展分層級、分類別、全方位、全覆蓋的社會工作培訓,制定了繼續教育、督導培養等制度,并積極引入線上教育,持續擴大社會工作培訓的覆蓋面。“十三五”期間,全國平均每年培訓社會工作從業人員50萬人次。
十年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不斷壯大,結構持續優化,素質穩步提升,在困難群體救助、基層治理、兒童保護、養老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諸多領域發揮出重要的專業作用。
更普及!
2萬多個社工站搭建服務網絡
十年來,中央和地方以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專業機構培育、行業組織建設為切入點,積極開展社會工作平臺建設,初步形成了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協同發展的工作格局。
——社工崗位開發持續擴容。2016年10月,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率先在民政領域、民政范圍開發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崗位,并積極推動青少年事務、社區矯正、禁毒戒毒、衛生健康等相關領域社會工作專業崗位設置。截至“十三五”末,在城鄉社區、相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開發設置了44萬多個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為廣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發揮作用提供了重要平臺載體。
——社工機構數量日益增多。通過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減免稅收、降低登記門檻等措施,各地成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1.5萬余家,涵蓋省、市、縣的地方性社會工作行業組織達1200余個。
——基層社工站(室)發展迅猛。經過廣東“雙百計劃”和湖南“禾計劃”的先行探索,民政部于2020年10月全面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截至2022年8月底,全國已建成鄉鎮(街道)社工站2.3萬余個,覆蓋率超過60%,5.8萬名社會工作者駐站開展服務。同時,在城鄉社區、相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設置社會工作服務站(科室、中心)約6.4萬個。
十年間,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初步形成了廣布城鄉的社會工作服務網絡,讓社會工作服務更普及、更便捷,服務效能更高。
更廣闊!
十幾個服務領域開創基層治理新局
十年來,通過試點示范、分類指導、健全機制等方式,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得到極大拓展,構建了多層次、分領域、廣覆蓋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以“服務型治理”開創了社會工作參與基層治理的新局面。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中心工作。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工作中,廣大社會工作者積極參與,服務大局。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會工作者積極參與社區聯防聯控,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心理疏導服務,做好因疫情封閉或管控社區居民的生活服務保障和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工作,鏈接志愿者、公益慈善資源、社區社會組織等力量聯合抗疫,守嚴守牢社區疫情防線,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眾多服務領域全面推開。社會工作在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婦女、殘障人士、社區矯正對象、戒毒康復人員和優撫安置對象等群體和城鄉社區、社會救助、家庭、學校、醫務、企業、信訪、災害應急、工會等眾多領域的服務全面展開,服務形式、服務內容、服務效果都有極大提升。民政部多年來持續開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三區”計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推動了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加速了中西部地區社會工作的進程。
——服務特殊群體的作用更加彰顯。社會工作者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社會支持、能力提升等幫扶服務;為困境兒童等未成年人提供全流程服務,助力構建“六位一體”未成年人保護新格局;全面參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有效回應老年人需求,成為養老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會工作者還為城市流動人口提供環境適應、權益維護等服務,促進社會融入;幫助刑釋解教人員、藥物濫用人員糾正行為偏差,回歸社會;助力鄉村振興,協助村民成立社會組織、搭建協商議事平臺、開展文化保育行動,參與村莊治理;探索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 “五社聯動”,打造新型基層治理新機制。
現在,越來越多的服務場域能夠看到社會工作者忙碌的身影。他們扎根基層沃土,輸出專業服務,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有溫情、更有品質、更有尊嚴。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心理健康、人際和諧、社會參與等的渴望,為社會工作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入推進為社會工作發展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未來,我國社會工作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歷史機遇,秉持專業精神,永葆創新實干作風,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不斷發揮專業作用。
社會工作十年發展大事記
2012年3月 中央19部門聯合發布《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這是我國首個關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中長期規劃。
2012年11月 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主體、對象、范圍、程序與監督管理。
2013年3月 民政部印發《關于做好首批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啟動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三區”計劃。
2013年11月 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提出要構建社區社會工作服務制度,培養社區社會工作服務人才,設計和實施社區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2014年1月 共青團中央、中央綜治辦、民政部等6部門印發《關于加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
2014年2月 國務院出臺《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其中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這是社會工作第一次被寫入國家行政法規。
2014年3月 民政部首次啟動全國社會工作主題宣傳活動,并在此后每年都開展全國性、集中性主題宣傳活動。
2014年4月 民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
2014年11月 民政部選拔出首批全國社會工作領軍人才。
2015年3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支持群團組織依法參與社會治理,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社會工作。
2015年5月 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這是我國社會救助及其服務理念、內涵與方式的重要創新。
2015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通過,社會工作第一次被寫入國家法律。此后,社區矯正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鄉村振興促進法、家庭教育促進法陸續將社會工作列入相關條款。
2016年10月 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
2017年1月 國家禁毒辦、中央綜治辦 、公安部、民政部等12部門出臺《關于加強禁毒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
2017年9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作為水平評價類的一種位列其中。
2018年3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印發《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辦法》,由此建立了初中高級相銜接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
2018年6月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出臺,要求“統籌各類保障措施,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為主體,以社會幫扶、社工助力為輔助的綜合保障體系”。
2019年2月 民政部新組建了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
2019年3月 民政部正式向社會發布“中國社會工作”標志。
2020年2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愿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
2020年5月 在民政部支持下,湖北省民政廳在武漢市87個社區、其他市(州)123個鄉鎮(街道)開展“五社聯動”項目,為包括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病亡者親屬、因疫情致困的特殊群體、防疫一線工作人員在內的社區居民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其后,創新“五社聯動”機制被寫入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
2020年10月 民政部在湖南召開加強鄉鎮(街道)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會,掀開了全國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的序幕。
2021年1月 全國首次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審工作全面啟動。當年共產生首批高級社工師120名。
2021年12月 民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時期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從2021年至2025年,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主,從社會工作先發地區遴選一批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一對一牽手幫扶受援地區,力爭實現受援地區縣域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