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社工不是萬能的,但是可能的,我們就是要想方設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是江蘇省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社工科科長高文钑信奉的工作信條。入選民政部首批社會工作領軍人才的他,已在社工崗位上工作了20年,是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社會工作名副其實的拓荒者和踐行者。
拓荒者:“螢火蟲”散發的微光
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710年的普濟堂,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2年,該院在社會福利機構中率先引入社會工作機制,招聘了兩名社工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那年,作為蘇州大學社工專業的首批畢業生,高文钑正是其中一人。
20年前,大眾對社工的知曉度很低,“看到招聘社工,我很激動,感覺就像找到親人一樣。”高文钑清晰記得那份親切。可工作伊始,在福利機構應該怎么干社工?他感到不小的壓力。
立足一線實務,高文钑決定從接觸老年病中心的老人開始。在和老人朝夕相處中,他積累了不少老人個案資料,并幫老人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做好入院評估為業務部門提供參考,老人入院后做好環境適應、權益維護、危機干預、心理護理等工作,策劃老年國際風味美食節讓老人品嘗各色美食,開辟開心農場讓老人重新體驗種菜和豐收的快樂,開辦老年銀行,開設老年廣播站,創新十八項非藥物治療方法……
經過幾年的探索,高文钑和同伴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他自比“螢火蟲”,用散發的點點微光,陪伴老人一路前行。
領軍者:嘗試做社會工作“推廣大使”
2007年,蘇州市社會福利院被民政部確定為首批社會工作試點單位。福利院的社會工作走向科研與實務并重,經過3年的努力,2010年,該院被民政部評為首批社工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示范單位。
“我們的社工不從事院內行政事務性工作,只專注做社工服務。”這幾年,高文钑的工作緊張充實又富有挑戰。每年他都要完成十余例個案工作、開展20余次小組工作、發展50名志愿者的基礎工作。此外,他還參與了大量科研工作。
2008年,他撰寫的《護理院老年人心理護理》獲全國老年心理學研討會一等獎;2011年,他和同事們出版了養老社工專著《養老機構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多年來,他在全國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撰寫的多個社工案例獲全國及省、市一等獎……他本人也榮譽等身:蘇州市“新長征突擊手”、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首批中國優秀老年社工、民政部首批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全國“最美老年社工”……
當時,養老機構社會工作如何開展,對很多機構來說還是未知領域,而高文钑卻已成為“空中飛人”和“推廣大使”,受邀赴全國多家養老機構進行培訓,并在相關期刊開設專欄介紹推廣福利院的社工實務經驗。
參與者:見證養老標準化時代到來
2013年,蘇州市社會福利院迎來跨越式發展。原福利院合并市精神病福利院,搬入新址,更名為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集養護、康復、醫療、教育、學習、技能培訓于一體,接收孤老、孤殘兒童、精神障礙等社會保障對象。
與此同時,我國養老服務業駛入發展快車道。有著良好科研基礎的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參與并見證了國家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高文钑也全面參與這項工作。
他參與起草養老服務領域首個國家強制性標準《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參與起草兩項行業標準《養老機構預防壓瘡服務規范》《養老服務常用圖形符號及標志》;多次參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養老機構顧客滿意度測評》等標準的草案修改及研討;受邀赴各地講課,介紹宣標、貫標經驗。此外,他還陸續擔任多所“985”“211”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生督導,受民政部培訓中心邀請授課……
“院領導很早就有重視發展專職社工的遠見。”高文钑坦言,正是這份遠見,讓他心無旁騖不斷成長。如今,他帶領的社工科已有8人,達到每百名服務對象配備1名專職社工的配比。在他看來,扎實做好社工日志、個案檔案,掌握全面的知識體系和溝通技巧,擁有耐心、寬容的基本素養,是一個優秀社工不可或缺的本領,他建議社工新人立足一線,不要好高騖遠。“從長遠來看,付出與回報終會成正比。”高文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