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是端著“金飯碗”在央企踏實度日,還是遵從內心聲音——自主創業,幫助更多老年人?面對這道人生選擇題,北京康助護養院院長于安安用10年青春和堅守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幸福與安然。
當理想遭遇現實
北京姑娘于安安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國航天三院工作,她從沒料想自己有一天會“出圈”。在外人看來,這份體面的工作可以一直干到退休。
單位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讓于安安第一次走進養老院,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與老年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陪伴不僅是最長情的告白,更是抵御病痛和焦慮的良藥。”在陪伴一位臨終老人走過人生最后一段時光后,這種被需要的情感在她心底埋下了種子。
“當時,衛生部門鼓勵民營資本創辦護理院,我內心的種子開始發芽。”2013年2月,28歲的于安安辭去公職,創辦了北京康助護養院,為術后康復、晚期姑息和臨終關懷人員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十年前,社會上的護理院還很少,做臨終關懷的機構更是少之又少,于安安摸著石頭過河。50張護理床位,10余名專業醫護人員,瞄準“剛需”人群,本以為護理院一開張就會門庭若市,然而,現實卻向她狠狠潑了一盆冷水。
當時,整個社會對臨終關懷服務的接受度并不高,加上醫保政策不能覆蓋,剛開始入住的人并不多;不僅如此,周邊的居民還很排斥,甚至有人舉報說家門口開了“陰陽路”……沒有醫保定點資質,存活下去都是問題,于安安一籌莫展。
守得云開見月明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轉機在2014年,這年,北京市迎來了養老服務大發展的好時機,許多利好的養老服務政策陸續出臺,而康助護養院醫養結合的模式也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
小病可以及早發現、及時介入治療,大病可以在院內急救或快速轉診到上級醫院治療。在于安安看來,辦好一家養老機構,醫療保障必不可少。在康助護養院院內,50張醫療護理床位和200張養老床位共同組成了護養院的兩個功能區,看好這種模式,是很多老人家屬選擇這里的原因。
乘著北京市養老服務快速發展的東風,康助護養院的業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質量不斷提升。2014年,康助護養院成為北京市首批街道養老照料中心之一,服務從機構延伸到社區居家養老;近年來,又先后承接了豐臺區10余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運營,輻射長辛店、云崗、宛平、王佐等街鎮的5萬余名老年人。2016年,康助護養院在服務質量和標準化體系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ISO9000認證,并獲評北京市四星級養老服務機構。
在于安安的帶領下,康助護養品牌先后延伸出囊括社工事務所、家政公司、配餐中心、旅游公司、文化中心等的養老服務配套產業鏈。她本人的榮譽也紛至沓來,“北京榜樣”“北京市十大孝星榜樣”“北京市青年五四獎章”“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榮譽背后是她從未停歇的腳步。
不忘初心再出發
“是他讓我對人生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活一世,不是看收獲了多少物質財富,而是看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和影響了多少人,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說到初心,就不得不提2016年“北京榜樣”獲得者范濤對于安安的影響。
范濤是一位腦膠質瘤患者,年僅45歲卻與絕癥抗爭了7年。在他生命最后的100多個日日夜夜,是于安安和她的團隊陪伴他走完的,并幫他完成遺體和器官捐獻的遺愿。最終,范濤捐獻的器官成功救治了5位患者,照亮了5個家庭。
10年里,于安安和她的團隊送走了近500位處于臨終階段的患者。她說:“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故事都從不同方面感染和激勵著我,也讓我認識到這份工作對于每個家庭有多重要。”
“人生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我們應心懷大愛,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對下一個10年,于安安有兩個構想。一是把康助養老的事業做大做強,努力促進行業發展,將為老服務事業進行到底。另一個構想則與爺爺的夙愿有關,于安安97歲的爺爺,是中國戲曲教育界的元老級人物,桃李滿天下,讓后輩為國粹事業的傳承傳播做點事情是老人的心愿。下一步,她將著手實現這個構想:“這是一個事業與家庭、親情與責任相融合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