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市啟動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月活動。
攀枝花市開展殯葬服務進社區活動。
自貢市創新“1519”模式,引導慈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第三方督導評估組對廣安市2021年第一批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開展情況進行實地督導和中期評估。
德陽市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原創小品《心連心》榮獲“小荷花”全國展演四川省區特金獎。
9月16日,以“樂享天府品質養老百年光輝耀征程”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四川)國際養老服務業暨養老產業博覽會啟幕。
全面謀劃“十四五”開局藍圖
四川省民政廳圍繞構建新時代民政事業“583”發展架構,科學謀劃民政事業發展“1+3+4”規劃體系,編制《四川省“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強化制度機制夯實民政事業發展基礎。聚焦民政工作業務和民政服務對象,編制養老服務、社區發展和殘疾人保障3個專項規劃。聚焦殯葬服務、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兒童關愛保護、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編制4個專業領域專項規劃,有力推動“十四五”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穩妥推進“十件民政大事”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對民政工作的決策部署,省民政廳黨組積極探索、靠前部署,主動適應新形勢,立足主責主業,明確了10個重大項目、60個細化具體舉措的“十件民政大事”年度實施計劃。制訂項目實施方案和參與項目細化分工方案。建立“月調度、季通報、年考核”機制,并將工作推進情況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全廳積極協作配合,集中攻堅克難,全力推進“十件民政大事”落地落實,高標準推動全省民政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扎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
加快推進新時代社會救助體系改革,積極構建四川社會救助制度圖譜,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在1市17縣(市、區)開展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15億元,惠及全省429.9萬低保對象,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4.8萬人次,實施臨時救助30萬人次。出臺《關于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方案》,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累計向各地反饋監測預警數據2.2萬人次。在全省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鞏固提升行動,新增低保兜底1.5萬人。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走訪低保、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27萬余人次,發放慰問物資折合人民幣約1800萬元,解決個案問題414個。加強數字賦能,穩步推進社會救助“一網通辦”“天府救助通”建設,整合現有信息化資源打造“123”數字賦能架構。為1萬余名20世紀60年代精簡退職老職工發放生活救濟金,為原襄渝鐵路西段傷殘民兵民工及遺屬等人員發放生活補助。
謀劃部署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
推動省委、省政府出臺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指導意見、“1+24+1”工作方案和全省縣域內片區劃分的指導意見,召開培訓會、綿陽現場會、工作調度會,開展巡回指導,確保各地領導小組高效運轉。成立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及時解決問題,總結推廣經驗做法。擬制《關于全省縣域內片區劃分的指導意見》,對全省片區劃分工作和以片區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進行部署,謀劃形成縣域內“主干牽引、強支帶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會理縣成功撤縣設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全面完成,全省鄉鎮從4610個減少到3101個,減幅達32.7%。
創新強化基層社會
治理新框架
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細化制訂《分工方案》,強力推進落地落實。有序實施第十一屆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換屆后“一肩挑”村(社區)達97.5%,提高52.8%;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下降1.8歲,大專及以上學歷超過一半。制發《關于加強村級民事代辦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四川省民政廳關于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紅黑榜”的通知》《關于建立城鄉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備案制度的指導意見》等,不斷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實踐。持續實施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示范三年行動計劃,籌措1.23億元資金用于支持全省233個第二批城鄉社區治理試點單位。全面完成對44個縣(市、區)的第一批試點單位績效評價工作,確定成都市錦江區官驛街道等130個街道(鄉鎮)、社區為省級基層治理示范單位。以“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科技賦能”社區治理新框架為牽引,印發《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補短板”達標工程實施方案》,籌措8440萬元資金支持一批特色村(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服務設施面積不達標村(社區)、因災受損村(社區)項目建設,不斷改善城鄉社區服務設施、提升服務質量。
殘疾人福利事業和
康復輔具產業創新發展
全省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5億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3.15億元,惠及全省188萬殘疾人。投入7182萬元扎實推進全省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持續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12個試點市(州)共建成社區康復站點74個,服務人數超過9萬人次。在綿陽、自貢、巴中3市開展困難重度殘疾人照護試點工作。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四川)康復輔具博覽會。在成都市溫江區等5個區縣創新開展輔具租賃試點,累計租賃1.3萬人次。實施“福康工程”“晚晴行動”“索瑪花開”助殘項目,累計投入資金1430萬元,為全省困難殘疾人安裝各類輔具7351件、為1600例困難殘疾人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以“有序推進抓轉隸、強化市場抓輔具、深化托管抓醫院”的工作思路,指導輔具中心扎實推進系列改革工作,有力推動了輔具業務市場化運營。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焦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積極打造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四川省養老服務條例》立法,健全完善“四大體系”、全面實施“七大工程”,大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聯動服務網絡。全年累計投入20億元用于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升及區域性養老機構建設。投入資金6億元實施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制度,惠及200萬特殊困難老年人;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累計改造1.7萬戶;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194個、智慧養老服務社區60個,建成街道層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460個。推動敬老院“四個轉變”,推進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投入資金3.1億元,建設6個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5個縣級失能照護中心,提升改造34個農村敬老院,全省農村公辦養老機構(敬老院)達2350個、床位21.9萬張。實施“1+3+3+N”共建共享工程,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成功舉辦第四屆老博會,累計簽約金額近270億元。持續實施“天府銀齡”行動、“百千萬養老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圓滿完成2021年全國養老護理員大賽四川賽區暨第五屆全省民政行業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召開全省老年志愿服務大會,老年志愿服務實現省、市、縣、鄉全覆蓋。
未成年人關愛保障高位推動
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立足“未成年人保護牽頭和兒童保障兜底”兩大職責,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補齊短板、高位開局,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未保工作領導小組,全省各市(州)、縣(市、區)均成立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未保工作議事協調機制。開展《四川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法調研工作,大力構建未成年人保護“661”工作格局,深入開展專題調研,制定“1+1+1+N”工作模式。成功召開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暨全省未保工作推進會議,審定《關于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一機構、一站、一家、一點”的思路,在縣、鄉、村、組四級構建布局未成年人保護陣地,全省已建成各類型未成年人保護機構1000余個、少年法庭181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94個、“一站式”辦案場所95個、校園社工站360個、“童之家”兒童服務點35388個。著力構建“童之助、童之護、童之家、童之行、童之愛”關愛服務體系,惠及全省70余萬特殊困難兒童。對全省3.8萬余名兒童督導員和村(居)兒童主任開展全覆蓋培訓,全面推行基層兒童工作者“一肩挑”機制。實施“百鎮千村 助愛牽手”“快樂同行”等關愛服務項目,大力打造關愛服務品牌。
社會事務領域綜合改革持續深化
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殯葬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召開四川省殯葬工作廳際聯席會議,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殯葬綜合調研督導,協同推進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爭取1.13億元資金加強全省殯葬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殯葬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推進綠色惠民殯葬民生實事,截至10月底,為1.57萬余名逝者家庭減免或補貼基本殯葬服務費1.28億余元,撥付比例達160%。深入推進殯葬業價格秩序和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經營專項整治,規范殯葬經營行為。在100個鄉鎮(街道)部署開展“殯葬服務進社區”試點,打通殯葬服務“最后一公里”。積極做好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工作,全省21個市(州)實現婚姻登記“全市(州)通辦”,兩項政策實施以來,受益群眾達3.3萬余對。積極參與全國婚俗改革試點,指導成都市武侯區成功申報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確定10個縣(市、區)為四川省婚俗改革實驗區。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600萬余條婚姻登記歷史數據補錄及1992年以來5.1萬余對涉外婚姻登記紙質檔案電子化整理工作。指導各地加強婚姻登記信息化建設,全年共計為84.1萬余對人員辦理婚姻登記。
社會組織事業健康發展
圍繞構建“黨建引領、政策扶持、孵化培育、綜合監管、規范治理”的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體系,深入14個市縣開展專項調研,推動形成《新時代四川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著力創制“1+1+1+N”社會組織發展政策體系。推動成立社會組織廳際聯席會議制度,著眼建設“省—市—縣(市、區)—街道—村(社區)”全域聯動五級社會組織孵化體系,投入590萬元資金積極推動市級社會組織孵化園建設全覆蓋。強化社會組織綜合監管,實施“三函四書”執法制度,不斷修訂細化200余個評估指標,今年以來,對128家違法違規的省本級社會組織提起行政處罰,其中警告62家、停止活動36家、撤銷登記30家。聚焦國家明確重點打擊整治的五類非法社會組織,制發《進一步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在行業協會商會領域組織開展“我為企業減負擔”專項行動》《清理整治社會組織違規評選評獎》《清理社會組織違規設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行為和“僵尸”社會組織》四個配套專項方案,開展抓打結合整治工作。舉辦川渝社會組織攜手共唱“雙城記”主題活動,現場簽訂5項合作協議,發布10項推進項目。依托國家社會組織法人庫年檢系統,首次創新實現全省線上線下聯動、省市縣三級同步實施社會組織年檢。投入90萬元用于四川社會組織網等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
慈善事業和社工組織有序發展
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全省共建社區志愿服務站點1.2萬個。制訂重大突發事件社會力量應對方案,推動慈善應急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社工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在310個縣(市、區)、鄉鎮(街道)實施社工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示范項目,服務群眾超20萬人次。持續實施“彝路相伴”和“牽手伴行”行動計劃,投入1720萬元資金支持34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大型社區開展治理服務。牽頭舉辦“慶元旦迎新春——我的社區我的家”等活動,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實施四川慈善“云課堂”培訓、“四川慈善大講堂”等培訓工程。積極開展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全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已達12.4萬人,7人取得高級社會工作師資格。組織“四川志愿·攜手圓夢”志愿服務先進典型推選活動,全省實名注冊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團體)較2020年分別增長12.98%、36.05%。完成第三屆“四川慈善獎”評選表彰工作。組織開展第三個“天府慈善月”活動,共開展各類慈善活動2130場,募集善款1.32億元、物資4.27萬件,發放資金3296.4萬元、物資7.98萬件,惠及群眾23.53萬人次。持續開展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網上巡檢,對4家違規慈善組織進行行政約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