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見證中國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汲取慈善事業發展的智慧,凸顯互聯網公益的力量。11月23日—25日舉辦的第九屆中國慈展會首次全面升級為“云展會”。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這場“云展會”依然成為鏈接各方資源的慈善盛會。以此次慈展會為契機,騰訊公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北京師范大學首次發布《騰訊公益平臺社會價值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同時,邀請學界、公募機構、非公募組織、媒體代表進行圓桌對話,深度剖析“99公益日”及騰訊公益平臺的價值,深入探討以騰訊公益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募捐平臺在三次分配大背景下助力共同富裕的作用和路徑。記者梳理出幾個關鍵詞,以探尋互聯網公益的未來發展之路。
“基因的花開”
——人人參與,形成無數個公益圈落
追求人人可公益是騰訊公益平臺的價值基因,每個人的關系網絡都是一個公益圈落,人人參與公益,無數個公益圈落就會形成。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陶傳進把這個過程比喻為“基因的花開”。
今年“99公益日”期間,超過6870萬人次為7700家公益機構的1.3萬余個公益項目捐款35.69億元。小紅花互動人次超過1.25億,億萬愛心網友共同領取了超過9000萬朵助力小紅花。捐款金額、人次人數都再創新高。
“‘99公益日’為動員公眾參與捐贈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公益機構募集資金提供了渠道。對于籌款端來說,提供了資金和品牌傳播力;對于捐贈端來說,提升了個人小額捐贈人次和捐贈額度?!鄙虾lo安區方德瑞信社會公益創新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方德瑞信)負責人葉盈這樣說。
“騰訊公益平臺的熱度和籌款量眾所周知。但騰訊公益平臺的一些深層價值,社會公眾未必能意識到?!碧諅鬟M這樣認為。
從騰訊公益平臺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陶傳進帶領團隊提煉出三個基礎性價值:一是以公益嘉年華的形式,引導普通公眾以生活化、娛樂化和人人公益等方式進入公益領域,逐漸形成公益意識和公益理念。二是使公益組織獲得了大量捐贈資金,尤其為成立初期的小微公益組織提供了生命周期中的第一杯羹。三是以社會化的方式構建起一套最基礎性的規則體系讓捐贈和配捐有序進行。
為了實現人人可公益的愿景,騰訊公益平臺以生活化的場景和便捷的操作方式,讓公眾以“指尖公益”的方式參與到公益活動中,為捐贈個人鋪就了一條從行為到習慣的公益路。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認為,“99公益日”背后體現了三個價值:一是倡導人人可公益是其最本質的內涵;二是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使資源到最需要的地方;三是推動行業生態良性構建,促使公眾的關注點不只在配捐額上。
今年“99公益日”,對公益機構和公益慈善行業來說,影響最大的是騰訊公益推出的配捐加成的新規則。騰訊公益用數字化評估模型篩選出在項目質量、機構公信力上比較優秀的公益機構,讓其獲得較高的配捐加成,且加成還覆蓋到了小而美的機構和項目,以此來鼓勵公益機構和公益項目提升透明度、可信度和自驅力,構建行業良好生態。
《研究報告》將騰訊公益平臺首先定位為“一個電子大集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說,“集”這個說法很形象,意味著騰訊公益平臺各主體是自愿捐款、自愿接受監督。從這個定位中,我們要看到平臺的公共性價值,它會倒逼政府做好監督、規避風險,倒逼公益組織用好善款。
“關注慈善的有效性是‘99公益日’非常重要的價值。”黃浩明補充,我們不應該只關注公益生態鏈的前端,更應該關注后期的善款使用和項目執行情況。當然,其最重要的價值是推動中國慈善事業向著人人可公益的目標發展。
“社會創新”
——多主體共同建設公益慈善規則秩序
短短幾天內,數十億元資金注入公益慈善行業,數額可觀的配捐資金撬動大量公益組織參與到“99公益日”這場嘉年華中。
盡管刷單、套捐等行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但是“99公益日”總體上行穩致遠。其背后是騰訊公益平臺通過規則共建、行業自律等形式,讓公益組織在更好的規則秩序中進行公益捐贈。
這是《研究報告》在“99公益日”社會化的規則制定與踐行體系這一維度上的思考和分析。
“騰訊公益每年邀請行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討論規則問題,每年修改,對規則如此重視的公益平臺并不多見?!彬v訊公益對規則的敬畏,陶傳進印象深刻。在他看來,騰訊公益能夠正視領域內所發現的問題,通過不斷完善活動規則,使“99公益日”的開展更加有序、有效。
“99公益日”是一次社會創新,同時,它又為社會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對“99公益日”規則不斷更迭這一做法,金錦萍說,要承認沒有完美的規則。騰訊公益作為一個公共性平臺,耗費大量物力、財力、精力運營,不需要把所有問題都攬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更好地動員更多主體參與。當然,平臺上的各主體應該加強自律,做到知行合一,哪怕是創新行為,也要首先敬畏規則。
“99公益日”期間,眾多主體加入騰訊公益平臺,進行著紛繁復雜的利益分配,這就涉及復雜而頗有技術含量的平臺治理。騰訊公益稱,單憑自身很難完成這項工作。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劉琴介紹,2019年,騰訊公益建立了行業共建委員會,對“99公益日”規則制定、行業建設、能力建設等進行討論。今年,還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公募機構和執行機構代表,對“99公益日”進行復盤,征求建議意見。在行業自律方面,騰訊公益在籌款能力、公益項目質量和透明度等方面進行升級,希望通過行業自律和互律,共同倡導一個良性的捐贈文化。
葉盈說,騰訊公益平臺在成為公益慈善行業公共品的過程中,引入共建規則,為整個公益慈善行業提供了協同治理的機會,為其他互聯網平臺治理提供了樣本。
“激活個體化捐贈”
——讓每個參與者發掘自己內心存在的公益力量
8月17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騰訊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促進共同富裕的要求,今年“99公益日”首設“共同富裕主題日”,作為500億元“共同富裕專項計劃”的組成部分,騰訊公益投入50億元資金。來自方德瑞信的數據顯示,共同富裕激活了平臺公眾的參與熱情。以人均GDP排名后15位的省份為例,“99公益日”盤活了這些地區本地公益慈善組織的能量,參與公益項目2651個,捐款超過1800萬人次,公眾捐款9億元。葉盈還觀察到,今年排位在前的公益項目仍然集中在扶弱濟困救災方面,這些項目既包括了傳統慈善意義上的送溫暖項目,也包括了現代公益意義上的提供解決方案。她說,慈善助力共同富裕,需要這些長期專注為特殊群體服務的專業組織。
今年“99公益日”,騰訊公益引導慈善資源向青少年成長、鄉村教育、生命救助、科技助老、共同富裕以及碳中和等國家和社會關切的領域傾斜。黃浩明認為,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要拓展公益的范圍,如向教育、醫療、環保、科技發展等領域不斷延伸。
《研究報告》也從三次分配的角度,為觀察騰訊公益平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研究報告》開篇寫道,回溯到騰訊公益平臺的起點,它就有了明確的定位——激活個體化的捐贈人,讓他們獲得捐贈體驗,并進入相對穩定的公益捐贈軌道。這與當前中央推動的三次分配思路不謀而合。陶傳進稱,“99公益日”是三次分配的一次良好實踐。
從規模上看,從2015年至今,“99公益日”撬動整個社會公眾的捐贈資金達97.63億元,資金體量可觀。
從捐贈結構上看,我國捐款總額中,企業占到60%以上,捐贈個人比重偏低。騰訊公益平臺以人人可公益為愿景,以激活用戶需求為核心定位,彌補了目前三次分配中的關鍵性短板,可謂是品性良好的三次分配。
從捐贈行為上看,三次分配是基于志愿機制的資源配置。騰訊公益平臺的主體捐贈行為完全出于自愿,可謂是性質純粹的三次分配。
從方式上看,騰訊公益平臺在商業流量上加載了社會責任的成分,激活的是騰訊平臺各渠道中商業流量的公益熱情。
“人人可公益是‘99公益日’的核心價值。”金錦萍指出,三次分配依靠的是自愿捐贈和志愿機制?!?9公益日”激活了公眾內心的自愿機制,讓每個參與者發掘了自己內心存在的公益力量?!堆芯繄蟾妗诽岢?,在人人可公益的精髓里,每一個人都進行公益捐贈,幫助那些遇到困難的人和事,是純粹有效的三次分配。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金錦萍認為,精神富裕在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中無法得到滿足,只有在三次分配中,精神才能豐盈,在給予中所獲得的愉悅是索取無法獲得的。陶傳進也認為,共同富裕是指物質和社會認可、人格尊嚴等方面的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歸根到底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苯疱\萍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不是簡單地把財富做一個相對均勻的分配,而是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在這個世界上實現自身價值,讓每一個人變成真正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這也是“人人可公益”的深層含義,從公益中有所收獲,最終實現的是人的全面發展。
“破圈”
——不斷突破局限,有效動員更多資源進入公益慈善行業
業界認為,7年“99公益日”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如何破圈也是公益慈善行業一直探討的熱點問題。
劉琴從騰訊公益平臺設計產品的角度分享了她對破圈的思考。她說,其實小紅花項目就是為破圈設計的,其形象寓意為大愛是由生活中的點滴小愛積累而成。今年“99公益日”,小紅花鏈接了66個騰訊業務,旨在讓普通用戶能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場景中接觸到公益,通過捐款或者公益行為參與到公益中,并獲得小紅花。同時,騰訊公益也在持續創新一些更加輕量化、多樣化和社交化的方式,激勵新生代和企業員工等不同群體更加方便地參與公益。
“這個圈其實是公益慈善理念還未普及帶來的,也是需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去解決的?!眲⑶僬f,騰訊希望能夠通過對公益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開發更多類似小紅花鏈接公眾的產品、提升捐贈人的捐贈體驗等方式,推動公益慈善行業的發展,讓慈善文化深入人心,逐步實現破圈。
關于騰訊公益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劉琴介紹,騰訊公益平臺將通過公益數字化建設賦能互聯網公益生態建設,真正實現捐贈鏈路、執行鏈路等的信息透明化,用信任打造互聯網公益生態。因此,會將工作重點放在培育更多的優質公益機構和項目上,為參與公益的用戶提供更好的公益體驗。
黃浩明認為,互聯網慈善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大家都期待它能在助力共同富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要提高互聯網公益平臺和公益慈善行業的發展質量。他從三個維度提出了路徑:一是推進以治理、執行、監督為一體的公益慈善的專業性建設;二是提高公益組織人力資源的社會地位,促進公益慈善行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增強動員社會資源參與公益慈善的能力,實現人人可公益。
除了分析騰訊公益平臺的價值,《研究報告》也指出了整個公益慈善行業需要共同面臨、應對的風險和挑戰,包括好項目難以辨別、馬太效應、行業治理困局等。
面對這些困局,陶傳進認為,政府、騰訊公益平臺、第三方專業機構、公募基金會和諸多公益組織、捐贈人、受益人應該一同參與進來,形成一個有效的治理體系。唯有這樣,公益慈善行業才能一同面對困境,一同挖掘新的潛力空間,讓三次分配不僅在量上、更能在質上得到真正的提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