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近年來,重慶市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新方式,推進大救助格局發展。其中,由重慶社會救助基金會發起的“春和計劃——城市社區特殊困難群眾心理服務項目”(以下簡稱“春和計劃”),通過購買服務引入專業社會力量,在萬州區、江北區、九龍坡區、南岸區的6個街道、85個社區開展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等心理服務,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心理問題、重構社會支持、鏈接社會資源,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美好生活,實現溫暖救助。目前,“春和計劃”已經成功實施兩期,惠及困難群眾5萬余人次。
走進困難群眾生活,發現解決心理問題
今年65歲的王女士,家住九龍坡區石坪橋街道。幾年前,女兒突然患上罕見的腸道疾病,無法工作,且久治不愈,這讓王女士對生活逐漸失去了信心,變得越來越憂郁、焦慮。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王女士家的情況后,幫助其女兒辦理了低保,還向她推薦了心理咨詢服務。
2021年3月10日,社區工作人員將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呂厚超帶到王女士家中,開展了第一次心理咨詢服務。通過交談、傾聽和心理量表測量,呂厚超認為王女士確實存在較為嚴重的情緒失調和焦慮等心理問題,同時發現母女關系緊張。
呂厚超告訴記者:“王女士心理問題主要源于女兒突然患病打破了她計劃好的退休生活,以及她對女兒身患頑疾后如何生活擔憂不已。”后續對她給予了認知療法與家庭療法相結合的心理服務。
“誰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焦慮,你現在做得已經很好了!”3個月后,呂厚超第二次入戶進行心理疏導時對王女士的變化給予了肯定。同時,還介紹了我國醫學技術發展情況和國家對困難群體的諸多保障措施。這讓王女士對女兒的康復燃起了希望,也緩解了她對女兒以后生活的擔憂。當天,在呂厚超的引導下,母女倆進行了交談,敞開心扉說出了各自的想法,增進彼此的理解,隔閡漸漸消失。
第三次入戶時,王女士面帶微笑地告訴呂厚超:“最近我和女兒的溝通比以前多了不少,前幾天我們一家人還一起外出游玩。”
記者了解到,“春和計劃”通過購買呂厚超教授及其團隊的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及時發現石坪橋街道確實存在心理問題的困難群眾,并對這類人群進行重點關注和服務,有效幫助他們紓解了心理問題。
“‘春和計劃’已經幫助了我們街道的200多位像王女士這樣的困難群眾,現在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這是社會救助的又一次升級。”石坪橋街道民政和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陶毅感慨地說。據了解,從2019年開始,石坪橋街道就著手打造基層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街道和社區都設置了心理咨詢室,還對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心理服務培訓。“春和計劃”的開展為基層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增添了新力量,注入了新活力。
重構社會支持,幫助服務對象回歸社會
“在社區看到過你們做宣傳,今天我特意帶孩子來咨詢一下。”2019年12月的一天,一位84歲的母親領著她48歲的兒子來到南岸區彈子石街道東山坪社區的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沙坪壩區螢火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駐點心理咨詢師鄧玉潔接待了母子倆。
老人的兒子叫林濤(化名)是低保對象,高中時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癥,目前處于康復期。鄧玉潔回憶道:“第一次見面時,他雙手僵直、說話遲緩,害怕陌生人,需要母親一直陪在身邊。”
由于長期服藥,林濤行動緩慢,肢體協調控制能力差,還存在消極、自卑等心理問題。鄧玉潔選擇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咨詢服務。
“建立起信任關系后,我經常給他布置‘作業’,比如買菜、做簡單的家務等。”鄧玉潔告訴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幫助,林濤的自理能力明顯提升。她又給林濤介紹了幾位和他情況類似的朋友,改善他的人際關系。同時,鼓勵他參加社區組織的集體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林濤的精神狀態改善了,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了。
“我們幫助林濤重建了社會支持系統,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了,也變得自信了,能夠融入社會了。”鄧玉潔表示,在幫助林濤的同時,她越來越多地關注困難群眾中精神障礙患者的生活狀態,希望通過自己和同事的努力,幫助他們走出心中的孤島,回歸正常生活。
挖掘救助對象深層次需求,鏈接所需資源
同樣處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方女士,今年58歲,家住江北區鐵山坪街道。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教授熊韋銳和他的團隊通過鐵山坪街道辦事處提供的困難群眾名單排查到了她。
通過心理量表測量顯示,方女士有重度抑郁和焦慮。熊韋銳和他的團隊通過音樂放松療法幫助她調適情緒、放松心情。在幾次咨詢后,熊韋銳發現了埋藏在方女士內心深處的問題。
原來,因患病不能工作的方女士一直靠低保金維持生活。康復期間,每月幾千元的藥費幾乎花光了她的全部積蓄,她擔心沒錢買藥后病情會復發,抑郁和焦慮的情緒因此逐漸加重。
了解到方女士的實際困難后,熊韋銳先是對她進行了心理疏導,同時也將情況反饋給了重慶社會救助基金會和鐵山坪街道辦事處。基金會很快通過“一米陽光”項目,為方女士申請到一筆醫療救助金。街道也積極為她爭取了其他幫扶政策。
隨著經濟壓力得到緩解,方女士抑郁和焦慮的情緒逐漸減退,持續半年多的心理咨詢后,她的抑郁情緒基本消失。熊韋銳告訴記者:“在為困難群眾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過程中,除了進行心理疏導外,還會將發現的其他困難及時反饋給基金會和所在街道辦事處,積極幫助他們尋求政策保障,同時鏈接社會資源。”
重慶社會救助基金會黨支部書記韋榮表示,“春和計劃”的目的就是把心理咨詢服務引入社區,及時發現并解決困難群眾的心理問題,讓困難群眾重拾信心,陽光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