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莫冠婷 朱 琳
改革是廣東的根、廣東的魂。
珠江之畔,廣州勇擔5項全國養老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大城市大養老”模式初步形成,長者飯堂成為響亮的養老服務品牌,充分發揮出養老服務改革發展先行示范作用;南海之濱,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捐贈公益事業管理條例》,舉辦九屆國家級、綜合性慈善行業盛會——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以一系列創新舉措為慈善事業發展破題探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各級民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銳意改革、務實進取,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為廣東實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奠定堅實基礎、貢獻民政力量。
強保障
民生底線兜得更牢固更精準
“全家搬進新房,我也有了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我一定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面對民政干部和社工的探訪,家住江門市江海區禮樂街道的阿宇(化名)激動地說。
父親離世后,阿宇和患有精神殘疾的母親一起生活,當地民政部門及時將其納入低保,并對阿宇發放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金,對其母親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還通過“共建一個家”貧困家庭舊房改造項目,籌集、發動慈善力量捐款14萬元,幫助阿宇家重建房屋,改善了居住環境。
阿宇家生活的變化,是廣東省民政部門全力做好困難群眾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各級民政部門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生活保障水平和能力,精準有力地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
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建立省、市、縣三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出臺《廣東省社會救助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突破城鄉、戶籍限制,將非戶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及在廣東臨時遇困人員納入社會救助范圍;推動救助業務“全省通辦”,開通社會救助“掌上辦”,基本形成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大救助體系。
兜底脫貧有力有效。將全省符合條件的44.98萬戶、91.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100%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實現 “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相結合。
流浪救助提質增效。自2017年至今,連續開展救助和托養機構大排查大整治,消除了風險隱患。扎實開展尋親送返專項行動,幫助9528名受助對象成功尋親。
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建立孤兒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年滿18周歲后仍在高中、職業學校、專科及本科院校就讀的可繼續享受相關保障政策。
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持續提高。2012年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項制度,2013年—2022年間,省政府連續10年將殘疾人兩項補貼納入省十件民生實事。
優服務
基本社會服務供給更豐富更普惠
“以往從村里到鎮上辦事要一個小時,現在用手機幾分鐘就能辦好,真是省時又省力。”家住惠州市惠城區的湯先生通過登錄“粵省事”民政專區,幫助年過八旬的母親完成了高齡津貼申請。經系統審核,老人成功領到高齡津貼。湯先生高興地說:“這次便捷的申領,讓一家人切身感受到了民政服務的貼心與溫暖。”
養老服務、婚姻登記等基本社會服務關系到千家萬戶。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10年來,廣東民政部門緊盯人民群眾關心關切,致力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推動基本社會服務普惠化、均等化、精準化。
養老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建立省養老服務部門間聯席會議工作協調機制,率先完成養老服務條例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辦法“雙立法”。建立普惠型80歲以上高齡老人津(補)貼制度,惠及299萬名老年人;將3.2萬名農村留守老年人納入關愛服務范圍。“一證通行”健康核驗系統、“粵省事”尊老愛老服務專區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運用智能技術服務老年人示范案例。
兒童保障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拓創新。兒童福利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發展,兒童保障向關愛保護延伸,服務對象由孤兒向所有兒童拓展,服務內容由物質供給為主向“物質+服務”邁進。2018年出臺了《關于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體系的意見》,部署構建市、縣(區)、鎮(街)、村(居)四級關愛服務網絡。全面建成覆蓋省、市、縣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推進各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鎮(街)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實現全覆蓋。
婚姻登記管理服務創新。全省婚姻登記機關建設實現規范化,婚姻登記實現“全城通辦”“跨省通辦”。啟用結婚證和離婚證電子證照;啟用婚姻登記證二維碼,解決政務服務中“證明難、核實難”問題。
殯葬公共服務穩步發展。大力推行海葬、樹葬、花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全面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2015年起,實施城鄉居民殯葬基本服務由政府免費提供的惠民政策,免費項目由5項擴展到7項;每年為40余萬名逝者免費提供殯葬基本服務,免費金額超5億元。
區劃地名公共服務全面提升。穩妥開展行政區劃變更,以優化大中城市市轄區區劃結構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為重點,按規定程序報批實施了有關行政區劃變更。
建平臺
基層社會治理更優質更多元
夏日時分,走進廣州市白云區大源村,街道整潔,秩序井然。幾名兒童在父母的陪伴下,踩著潺潺溪水快樂地嬉戲,一派生機勃勃安居樂業的景象。
大源村是聞名遐邇的“淘寶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有2751家電商業戶、3萬多名從業人員。外來人口多,快遞業務量大,也增加了大源村的治理難度。既臟又亂成了大源村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
為加強基層治理,廣州市以黨建為統領,全面實施“基層黨建、社會治安、環境形態、基層治理、產業發展”五大提升工程,全方位打造紅色大源、平安大源、幸福大源、活力大源,構建起“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的基層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大源村舊貌換了新顏。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著力構建以黨建為引領、城鄉社區為載體、社區社會組織為紐帶、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工作人才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會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民政領域“一核四社”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機制,全面推進民政領域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廣東社工“雙百工程”、城鄉社區協商工作模式等在全國得到推廣。
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不斷深化。有序完成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全省大規模開展非戶籍常住居民及黨員參加社區(村)“兩委”選舉試點。全省各村(社區)建立以“四議兩公開”為主體的民主決策機制。由省民政廳等單位起草的廣東省地方標準《城鄉社區協商工作規范》發布實施,全省打造3100多個城鄉社區協商示范點,20個全國農村社區議事協商試點。打造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全省實現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一口受理、一窗通辦”服務模式深受群眾好評。
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創新社會組織黨建、法人治理、登記管理等,廣東社會組織工作實現了“五個轉變”:管理機制向高位推進、協調聯動方向轉變,黨建工作由“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培育發展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升型轉變,管理模式由傳統方式向科學系統方式轉變,作用發揮從一般經濟社會服務向全領域參與社會治理轉變。僅2018年至2021年間,全省社會組織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累計投入資金就超過50億元。
社會工作實現從“量”的增長到“質”的飛躍。推動社會工作本土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服務地域從城市擴展到農村,服務對象更加聚焦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全省各級民政部門深入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以實現“全省社會工作服務站(點)100%覆蓋、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100%覆蓋”為主要目標,打造了一支近3萬人的基層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暢通了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慈善事業在決戰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等重大國家戰略及社會治理、社會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打造 “廣東扶貧濟困日”等慈善品牌,深圳市連續承辦9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出臺《廣東省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推動廣東從慈善大省向慈善強省邁進。
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廣東省民政部門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弘揚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真抓實干、奮勇前行,推動廣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