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呂 晉
今年以來,浙江省全力應對疫情災情造成的致貧返貧風險沖擊,進一步加大困難群眾救助力度,通過低保低邊提標擴圍、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及時啟動物價補貼、深入推進社會救助數字化改革、打造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等舉措,切實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確保困難群眾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一個都不掉隊”,以扎實舉措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社會救助提標擴圍,準入條件有序放寬。2022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強困難群體救助,實現困難群眾應保盡保,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標準達到1.1萬元以上,確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個都不掉隊’”納入工作目標及重點任務清單。目前,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臺州6個市低保年標準已達1.1萬元以上,最高年標準超過1.4萬元。杭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麗水等市低保調標機制由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掛鉤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2個縣(市、區)將低保邊緣家庭人均月收入認定標準放寬至低保標準的2倍。特別是今年1月1日,浙江省《關于健全完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實施,全省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首次實現城鄉一致:按不低于上年度當地城鎮人均消費支出的50%確定,且達到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3倍以上。截至7月底,全省共有低保對象57.34萬人、低保邊緣對象14.57萬人、特困人員3.46萬人,累計支出低保金35.71億元、特困供養金2.32億元。
生活補貼全面發放,兜底力度持續加大。浙江省民政廳、省財政廳聯合轉發《民政部 財政部關于切實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為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方可為臨時生活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截至8月底,全省11個市累計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共計60.8萬人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3.38億元。針對高溫天氣影響,杭州市還開展了“送清涼”慰問活動,按每戶7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共惠及困難家庭1.21萬戶,發放資金851.62萬元。今年1月—7月,全省累計開展臨時救助5.31萬人次,其中失業或未就業人員3277人次,累計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05億元。
物價補貼及時啟動,基本生活不受影響。今年7月,浙江省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SCPI)單月同比漲幅為3.1%,達到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規定條件(SCPI單月同比漲幅3%或CPI中食品價格單月同比漲幅達6%)。全省90個縣(市、區)立即啟動物價補貼,為城鄉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特困人員、孤兒及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兒童、城鄉低保邊緣對象、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發放了價格補貼。截至8月底,全省共發放價格臨時補貼3418.11萬元。此外,寧波市降低了價格臨時補貼的啟動條件(CPI中食品價格單月同比漲幅為3%),提升補貼機制對價格指數的靈敏度和惠民性。
數字化改革深入推進,救助幫扶高效精準。今年,由浙江省民政廳牽頭,聯合教育、住建等部門,集成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惠民補貼等15個事項的“一件事”聯辦,實現多跨協同,上線以來累計為4萬多人次提供“一件事”聯辦服務。浙江還通過低收入人口基礎數據庫,對205.7萬人進行動態監測。特別是,通過與省衛健委共享新生兒數據,建立低保家庭新生兒預警機制,將6549名新生兒及時納入低保。探索低收入人口“精準畫像”,創新兜底型、急難型、支出型、關愛型、發展型“五型”分類標準,以家庭為單元,線上智配“一戶一策”幫扶建議,線下主動介入落實,促進人與政策的高效對接和精準匹配。浙江還推廣了“幸福碼”“幸福清單”等線上線下應用,每季度為全省51萬個救助對象家庭發放“幸福清單”。
“助聯體”創新創建,救助合力有效聯動。浙江印發《社會救助服務聯合體建設指導意見(試行)》,指導各地規范開展“助聯體”創建。民政部門牽頭,橫向聯動社會救助職能部門、特殊群體救助單位、惠民補貼相關單位、服務類社會力量,縱向貫穿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以“助聯體”連接救助服務網絡,建立集救助幫扶力量匯聚、資源統籌、隊伍培育、場景體驗、窗口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實體化運營平臺。全省統一“助聯體”LOGO和標語,目前已建成縣級“助聯體”49家,2000多個由第三方執行的社會救助服務項目進駐“助聯體”。省慈善總會出資1000萬元,在衢州、麗水12個山區縣為1000戶低保家庭實施“善居工程”改造項目,截至8月底,已完成131戶低保家庭居住環境改善。此外,今年以來,探訪關愛制度已累計探訪困難群眾281.53萬戶次,及時幫助他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