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夢丹 通訊員 馮 振 陸佳明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堅持政治引領、自治活力、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不斷把組織優勢、群眾優勢、信息化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和治理效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共議善治”,在“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中“人人享有”。為此先后獲評第二批全省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江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成果提名獎等榮譽。
凝聚基層治理“先鋒力量”
在吳中區,社區有上萬名居民,但社區工作者卻為數不多;基層黨組織特別是農村黨組織成員年齡普遍偏大,基層治理的“微循環”難以真正通暢成為工作難點。
據介紹,疫情防控期間,有不少家住在社區從事各行各業工作的業主主動亮明自己的黨員身份,積極參與社區的抗疫志愿服務,幫社區工作者減輕了很多壓力和負擔,也為吳中區打開了工作思路。該區總結疫情期間基層治理經驗做法,創新打造“先鋒樞紐”體系,把區內各類“先鋒力量”整合進網格,有效補充服務力量和資源,為基層治理賦能。
日前,吳中區印發《關于在全區黨員干部中開展“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的實施方案》,通過堅持黨組織帶頭攻堅,凝聚“最美吳中”發展動能;堅持全體黨員一線行動,凝聚服務大局行動自覺,全面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按照“黨建強、社建優、群建活”要求,吳中區全面推進實施基層黨建“根系工程”,構建“先鋒樞紐”體系,把黨組織的作用延伸到基層治理最末端網格,把黨領導下的居民自治組織推進到小區治理最前沿的院落、樓棟,發揮小區黨組織的帶頭作用,把握基層治理的正確方向。
共商共議共治解決“疑難雜癥”
桂苑社區桂苑二區是老舊小區,居民樓屋頂漏水、道路雨天積水、電線私拉亂接、車輛亂停堵塞消防通道等問題嚴重,居民群眾反響強烈。
為了打通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社區黨支部主動引入幸福先鋒志愿者隊伍,搜集歸納出一張“居民心愿”清單,并以此為基礎整理出一份“居民提議”報告。
社區收到“居民提議”報告后迅速上報相關部門并得到重視。在城南街道黨工委多次實地調研后的持續推進下,社區黨支部通過幸福先鋒志愿者隊伍參與“跑腿”的各個環節,協調配合利益相關方,運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和民主協商方式,讓老小區改造從居民“心愿”變成政府“實事”。
基層議事協商是基層民主實踐的重要形式,也是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吳中區把198個城鄉社區分類,以“共治”促“共享”,用“智治”助“自治”,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個性化、差異化打造現代都市活力型、城市老舊提質型、美麗農村鄉愁型、動遷安置融入型“四型”社區治理樣板,探索“共議善治”的社區治理新路徑、新實踐。
吳中區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幸福微實事”“青年議事會”“瀾橋議事坊”“古樟議事蓬船”等形式多樣的議事平臺和途徑,為群眾提供了反映民聲、表達民意、交流思想、溝通信息的制度化通道,也為政府部門在第一時間獲知民生需求信息提供了制度保障。
“聰明大腦”賦能美好生活
步入融灣、頤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面碩大的電子屏幕科技感十足,格外引人注意。屏幕上,社區人口、房屋、出行實時數據等信息一目了然。頤灣社區黨支部書記丁潔介紹,大屏幕不僅能讓工作人員360度無死角地進行全域化管理,還可以利用數據的多維疊加,開展“一網通辦”“一鍵到家”“一橋連心”“三定一督”等便民服務。
將海量而瑣碎的信息多維度、成體系地顯示在屏幕上,依靠的是遍布轄區各個角落的監控視頻、高空球機,以及不定時飛在空中的無人機。“在預設攝像監控系統和預警報警系統的幫助下,平臺實現了物聯人、事聯人、人聯人。”丁潔介紹,這些高科技技術設備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日常的工作效率,也讓應急指揮調度變得更井井有條、忙而不亂。
從傳統社區、數字化社區發展到智慧社區,吳中區逐步把數字紅利轉化為暖心服務和強大治理效能。該區堅持“社區服務開展到哪里,信息化保障就跟進到哪里”,搶抓5G、物聯網、大數據紅利,將智慧“因子”融入社區治理全過程。從“基于GIS的村鎮兩級管理平臺”1.0版、“有線電視便民服務”2.0版、“公眾號小程序”3.0版,到“社區云鄰里智慧服務”4.0版,不斷迭代升級,加快探索步伐,讓平臺持續進化,監管服務更加智能,為社區治理現代化、服務精準化、參與常態化提供現實路徑。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