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一個易地搬遷社區的治理創新實踐

時間:2021-11-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加強大型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嚴酷的自然條件,天祝縣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發展難題。為了讓搬遷群眾住得慣、過得好、有盼頭,該縣發揮“三社聯動”機制作用,創新社區治理,提升搬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天祝縣是如何對搬遷社區進行治理的?記者近日對這里進行了采訪。

本報記者 柳 旭 通訊員 何 方

11月1日,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雪花紛飛,在城北新區文潤社區,第四次全員核酸檢測已經開始。環境消殺、維持秩序、登記信息、講解APP使用方法,社區志愿者們忙前忙后,有人還把自己熬的姜糖水送給風雪中的人們。

“我們發動了志愿者協助社區疫情防控,居民的參與熱情很高,不僅自己報名,還帶著朋友一起來。”甘肅興邦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興邦社工)的社工雷效盈告訴記者,之前的社區可沒有這種號召力,開展活動經常出現招不到志愿者的狀況。

改變始于2019年。當年6月,天祝縣民政局聯合興邦社工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的文潤社區和祥瑞社區啟動服務項目,以“三社聯動”回應居民關切、促進社區參與,幫搬遷群眾融入了新環境,幫社區居民開啟了新生活。

社區融入: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

“剛搬到社區時,不會用煤氣,吃不上熱飯;乘電梯眩暈,出門不方便;不敢用沖水馬桶,生怕弄壞了。”75歲的王秀元老人說,她在老家朵什鄉干了幾十年的農活,來到社區后覺得沒有事情可做,沒有認識的朋友,和鄰居也沒有共同語言,每天曬太陽消磨時間。“要不是小孫子在縣里上學需要人照顧,真想搬回老家去。”

“文潤社區和祥瑞社區的易地搬遷群眾共有1702戶、3600人,他們是在脫貧攻堅中從天祝縣的各個鄉鎮搬到這兒居住的。”雷效盈告訴記者,對于年輕人來說,適應新環境新生活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但是對于在農村和牧區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來說,這種改變并不輕松。

為了讓社區里的老年人習慣新生活、更好地融入新環境,興邦社工在社區的支持下利用公共空間開展了“幸福來敲門”活動,組織老年人一起插花、過集體生日,一起學習智能手機使用,讓陌生的居民彼此熟悉起來,讓單調的生活逐漸豐富起來。

“除了生活環境改變導致的融入難,新老居民之間的融合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雷效盈表示,由于生活習慣的差異,一些易地搬遷居民會出現在電梯內抽煙、亂扔煙頭等行為,對此社區里的老居民意見非常大。

為此,興邦社工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煙頭不落地”活動,將每月5日固定為活動日,由社工組織居民到社區各個角落清掃掉在地上的煙頭,并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兌換道德銀行積分等方式引導大家養成良好習慣、愛護社區環境。“隨著活動的持續開展,新老居民之間的交流更多了,大家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雷效盈說。

社區參與:從接受服務到協助服務

小澤和小波兄弟倆住在祥瑞社區,他們的母親幾年前意外離世,父親和爺爺為了家里的生計而奔波,家中只有年邁多病的奶奶照料日常生活。兄弟倆都已上小學,但奶奶卻沒上過學,無法輔導他們的功課。

“類似的情況在社區里不在少數。”興邦社工的祁迎靈告訴記者,這些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在外地的工廠、工地、餐廳里干體力活兒,每年只能回家一兩次,大部分孩子平時都和祖輩一起生活。但受制于文化水平,祖輩對于孩子的學業輔導和興趣培養都力不從心。

通過入戶走訪,興邦社工進一步摸清了社區留守兒童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辦了四點半課堂,解決孩子們放學后課業無人輔導的問題,并從安全教育、興趣引導、習慣養成等方面入手,通過各類小組活動,陪伴留守兒童成長,助力他們全面發展。

“原來,社區的孩子們都有些膽小和靦腆,以為我們會像學校的老師一樣嚴肅,活動中的主動性也不高。”祁迎靈說,通過參加四點半課堂,孩子們變得活潑開朗多了。

記者了解到,天祝縣的戶籍人口有三分之一是少數民族,其中藏族占比超過八成。為了讓大家對自己的民族和家鄉有更深入的了解,興邦社工還組織孩子們到縣博物館參觀,一起制作藏族傳統食品酥油糌粑,增強文化的認同感。

隨著服務的持續開展,四點半課堂獲得了社區和居民們的認可,興邦社工隨即開始招募家長志愿者,讓家長參與到各類活動中,再通過他們影響更多的居民。

“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中的。”志愿者牛長存說,社區里的老年人比較多,除了上門給孤寡老人提供幫助,志愿者還經常組織他們一起包餃子,讓他們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社區治理:激發活力,提升能力

“原來我們就是跳著玩,沒想到還能參與社區服務。”蝶戀花舞蹈隊召集人李萬菊告訴記者,除了在社區里表演節目,在社工的帶領下,她們還經常到轄區內的養老院給老人們表演,教老人們跳健身操。

記者了解到,蝶戀花舞蹈隊是祥瑞社區最早成立的一個社區社會組織,成員都是喜歡跳舞的阿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合適的活動場地。社區里雖然有空地,但舞蹈伴奏聲音大,居民有意見,興邦社工就和社區商量,一方面由社區幫舞蹈隊解決室內活動空間問題,另一方面組織舞蹈隊發揮所長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通過四點半課堂招募家長志愿者是‘以服務換服務’,幫舞蹈隊解決活動空間是‘以場地換服務’。”雷效盈說,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幫社區和社會組織建立了信任與合作關系,還引導社會組織從以娛樂為主轉向參與社區治理。隨著能力的不斷增強,在社工服務項目結束后,這些社區社會組織就能夠持續運行發展、服務社區。

除了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針對天祝縣社會工作人才匱乏的問題,興邦社工還與天祝縣民政局合作,幫基層工作人員了解社會工作基本理念、掌握社會工作基本方法,提升綜合能力。

“目前,我們已建成1個省級示范社會工作服務站,明年還將建設4個鄉鎮社工站,持續擴大社會工作服務覆蓋面,推動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可持續發展,助力全縣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創新。”天祝縣民政局局長尤國斌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1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