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在七夕這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不少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青年男女選擇到婚姻登記機關領證登記,體驗充滿濃厚民族風的頒證儀式,感受優秀傳統婚俗文化,讓愛意不斷升華。
在柳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頒證廳,新人陸冬蕓穿著民族特色服飾,帶著滿臉幸福的笑意,和愛人覃羽寧一起宣誓:“今后,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有還是貧窮,無論健康還是疾病,無論青春還是年老,我們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同甘共苦,成為終生的伴侶!我們要堅守今天的誓言,我們一定能夠堅守今天的誓言!”
宣誓完畢后,陸冬蕓收到了覃羽寧雙手送上的民族傳統定情信物:一把精美的木梳;覃羽寧也收到了陸冬蕓送出的一雙手繡鞋墊。這既包含了雙方對彼此的美好祝福,更有愛的傳遞。
其實,木梳和鞋墊都是柳州市柳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李柳瓊幫忙準備的。七夕前幾天,陸冬蕓來咨詢七夕當天結婚登記預約事宜時,李柳瓊和她聊了起來。聊天時,陸冬蕓既感嘆緣分的奇妙:一段乘坐火車的旅途讓兩人相遇、相識、相知、相戀;又有甜蜜的抱怨,由于覃羽寧工作繁忙,自從認識以來,從沒收到過有紀念意義的定情信物。
李柳瓊把這一情況悄悄記了下來,按照陸冬蕓所屬民族的風俗準備了木梳和鞋墊作為定情信物,并在七夕當天讓雙方互贈,同時也滿足了陸冬蕓的“微心愿”。
“在結婚登記日感受傳統民族風,很有紀念意義,值得回憶一輩子。”陸冬蕓一個勁兒地感謝工作人員的細心,并表示:“我倆一定互敬互愛一輩子。”
與陸冬蕓類似,新人曾女士同樣為穿著民族服飾領證感到驚喜。曾女士是壯族人,自小生活在柳州市區,很少穿民族服飾。在預約登記中,工作人員了解這一信息后,提前找來了壯族特色服飾,滿足了曾女士穿著民族服飾進行結婚登記的“微心愿”。
李柳瓊告訴記者,在這場特色活動中,柳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提前謀劃,以民族風俗為引導,實現新人的美好愿望。
在城中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頒證廳,新人王渝晴、馮林拉的漢服證件照吸引了婚姻登記員和眾多新人的目光。
27歲的馮林拉是漢服愛好者。七夕前幾天,她和愛人相約拍了結婚證件照。照片上,精致明媚的馮林拉身穿白色麒麟漢服,意氣風發的愛人王渝晴穿著玄色祥龍漢服,兩人相互依偎,滿是幸福的愛意。
原本,王渝晴打算與馮林拉在五月登記結婚,但被事兒給耽誤了。后來,馮林拉在抖音上刷到了漢服婚禮的短視頻,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得知城中區民政局將在七夕當天舉辦漢服頒證儀式的消息后,馮林拉當即與王渝晴商量,預約在七夕這一天領證登記。
馮林拉向記者講述了二人的甜蜜旅程。大學時,她在校外兼職打工,認識了同樣兼職的王渝晴,那會兒,他們還只是普通朋友,畢業后,兩人無意中在一起玩游戲,熟悉了起來。在此過程中,馮林拉發現二人共同話題很多,想法也很默契,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
“漢服蘊含優秀傳統文化,在登記時穿漢服,既提高了結婚登記的儀式感,又豐富了漢服文化的應用場景。”馮林拉說。
結婚登記后,馮林拉把穿著漢服的結婚照發到家庭微信群和朋友圈,收獲了親朋好友的眾多點贊。七夕過后,小馮依舊沉浸在漢服風韻中,立刻買了一件漢服,希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與柳北區、城中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頒證廳相比,柳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頒證廳的新人們則顯得隨意了許多,不少年輕人穿著短袖、裙子就來登記領證了。不過,讓他們驚喜的是,當地書法家協會為他們送上了一份具有特殊意義的家風家訓倡議書,如“家和萬事興”“知足常樂”“勤為本德為先,和為貴學在前”等,祝福新婚夫婦在今后的生活中互相愛護、相伴一生。
在頒證廳,兩位頭發斑白的老人尤其引人注目。這是73歲的李雄德和69歲的老伴仲桂英,老兩口補領了之前遺失的結婚證。舉著“夕陽無限好,恩愛到白頭”的書法倡議書,李雄德和仲桂英很是開心。“在七夕這個象征愛情的中國傳統節日,重新補領結婚證很有意義!”仲桂英說。
“身著傳統服飾進行傳統禮儀頒證儀式是柳州市婚登機關的特色頒證服務之一。”柳州市婚姻登記服務中心主任許靜表示,通過特色頒證服務,既滿足了新人的“微心愿”,也挖掘民族文化獨特底蘊,增加了婚姻登記的儀式感、莊嚴感。同時,也有利于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婚戀觀,讓健康的婚戀觀深入人心,在全社會激發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