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養老實事項目能否在年底如期完成?新修訂的《上海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如何落實?怎樣充實基層工作力量……日前,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蔣蕊做客上海“2022民生訪談”節目,走進直播間一一回應百姓關切。
蔣蕊表示,剛剛閉幕的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強調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詮釋人民城市建設的實踐載體,這對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政責無旁貸,也應當更加有所作為。
大力拓展“四不離”農村養老方式
作為一座深度老齡化城市,今年,上海繼續把養老設施建設列在“2022年為民辦實事項目”首位,明確將新增5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新增200個社區老年助餐場所,新增5000張養老床位,改建2000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
“受疫情影響,推進工作有所延遲,但由于今年開局抓得早,總的來說,基礎比較好。比如新增養老床位已完成2450張,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已經建成13個,社區老年助餐場所建成60多個。”蔣蕊表示,6月1日以來,各個區都在加快部署,按照時間節點,倒排時間表、掛圖作戰,一定確保完成今年目標。
與此同時,上海大力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我們要大力拓展不離鄉土、不離鄉鄰、不離鄉音、不離鄉情的‘四不離’農村養老方式。”蔣蕊介紹,上海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全市農村薄弱養老機構標準化改造,并以多個行政村為片區,發展具有農村田園特色、符合農民生活習慣、具備一定照護能力的鄉村長者照護之家。在村級層面,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推動設立農村睦鄰點。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計建成2810個農村示范睦鄰點。
目前,上海市正制定面向2035年的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蔣蕊透露,預計至2035年,上海戶籍老年人口峰值將達到600萬,外來常住老年人口將達到100萬。以此為基數測算,養老床位規劃設置21萬張,達到全部老年人口3%的床位配置標準。除了提高總量之外,規劃還提出了結構性要求,護理型床位占比到2025年達到60%,到2035年達到80%。此外,規劃還明確,上海“五大新城”將把養老設施建設作為公共服務設施重要內容一并規劃。
年底前實現未保工作站街(鎮)全覆蓋
今年3月起,新修訂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為上海更好地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蔣蕊指出,在新修訂的上海未保條例中,增設了“特別保護”專章,專門針對存在監護缺失、監護不當情形的未成年人予以保護。上海市相關部門聯合制定了《上海市未成年人特別保護操作規程》,強調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和組織負有“強制報告義務”,對每一種需要予以特別保護的情形明確相應措施,并特別明確事發地的首問責任制。“總的來說,基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這套規程確保陷入特殊困境的孩子能夠得到最佳保護。”
在未保隊伍建設上,上海每個街道(鄉鎮)都設立了兒童督導員,每個居(村)都設立了兒童主任,成為未成年人保護最可靠的基層力量。蔣蕊透露,上海在前期部分區試點探索的基礎上,目前正全力推進全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今年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將實現街(鎮)全覆蓋,成為我們在基層開展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載體。”
志愿者成為社區治理重要力量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全市6200多個居(村)委會,5.5萬名社區工作者沖鋒在第一線,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努力,為打贏上海疫情防控保衛戰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蔣蕊表示,未來,民政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居(村)委會建設,指導各區優化居(村)委會布局設置,合理確定管理幅度,使服務效能得到更有效地發揮。
蔣蕊表示,志愿者也是這次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今后將持續留住和用好志愿者隊伍,使之成為常態化社區治理的生力軍。“我們還將進一步推廣參與式社區治理模式,深化自下而上的意見表達、議題形成、項目實施、評議監督的參與機制。同時,強化數字賦能,推進社區云移動端建設,上線更多應用場景,推動居(村)干部和居民廣泛應用。”
“按照城市治理的要求,社區工作者隊伍還需要進一步充實。”蔣蕊介紹,近期,上海市民政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啟動了2022年面向高校畢業生的社區工作者專項招聘,提供了1600多個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