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老人們穿著喜慶的紅馬甲,揮舞著國旗,和工作人員一起高興地唱著《今天是你的生日》,為祖國母親慶生;在護理人員的帶領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圍成一圈,有序地玩著套圈游戲;街道衛生院的醫務人員入院做核酸,守護老人健康;為老人抓拍下幸福的瞬間,送上鮮花和禮物,祝福老人們重陽節快樂……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山西省大同市家怡養老院里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老人們臉上掛滿笑容。在院黨支部書記、院長馬淑芳看來,老人們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馬淑芳堅持“將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偉大”的理念,十多年如一日,盡職盡責護理好每位入住老人,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家的溫暖。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養老院墻上“親人般的關愛,家一樣的溫馨”十二個大字的內涵。
退而不休,她選擇從事養老事業
從事養老事業,是馬淑芳退休后的一個重要決定。
“我記得父親病重在北京住院時,由于工作忙,我們姐弟5人只能輪流去照顧父親,但是面對專業的護理,我們有心無力,只得請了護工。看著護工忙里忙外的,我們卻插不上手。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我第一次意識到了專業護理的重要性。”馬淑芳告訴記者,“父親的去世,也給我留下了很多遺憾,于是,我就琢磨著將來要是有機會了,一定要辦一家養老院,讓更多老人受益,讓更多子女少些遺憾。”
2011年,馬淑芳退休了。得知一家養老院正在向外招租,她當機立斷租了下來,加上政府的一些扶持政策,馬淑芳決定要大干一場。
馬淑芳帶領家人和招聘來的一對中年夫婦,一邊打掃衛生,一邊走上街頭做宣傳,還花錢到處打廣告。在他們的努力下,院里迎來了第一位入住老人,這是一位因公負傷的倔老頭。不久后,馬淑芳的同事也把85歲的母親送進了養老院。就這樣,一位、兩位、三位……慢慢地,入住的老人越來越多。至今,院里還有七八位建院之初就已入住的老人。十多年來,馬淑芳長年吃住在養老院,日夜守護著院里的老人,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獻給了養老事業。短短幾年,家怡養老院入住老人就從幾人增加到200多人,從無人問津到一床難求,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養老院躍升為當地知名的養老機構。
這些年,在馬淑芳的帶領下,家怡養老院先后為3000多位老人提供醫療護理和生活照護服務,為300多位老人送終,贏得了老人及親屬的認可。
忙而不亂,她每天就是圍著老人轉
在每個老人的房間穿梭,安撫這個,照顧那個,忙碌是馬淑芳的常態,但她卻樂在其中。她對入住老人的情況都爛熟于心,不僅記著每位老人的生活習慣,就連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有幾個子女、現在的身體以及精神狀況等都了如指掌。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圍著這些老人轉。這些年,讓馬淑芳感觸最深的就是:“老人們無論曾經在哪個崗位上做了多大的貢獻,老了都跟個孩子一樣,都需要陪伴,都需要關心關愛。”由于入住的老人大多患有疾病,有思想包袱,馬淑芳就主動跟老人們談心聊天,讓他們放寬心。針對入住老人年齡階段、文化程度、身體狀況、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她和護理員一起制訂個性化的專業護理方案。她關心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想方設法讓養老院的文娛活動“活”起來,老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了,嘆息也變成了笑顏。
參加培訓,學習護理知識,學得越多,馬淑芳越發現照顧老人還真有很多門道。她介紹說:“比如,給老人喂飯,需要一邊喂飯一邊注意觀察老人的吞咽動作,還需要關注老人的表情,預防老人吞咽時的嗆和噎。這些都需要細心細心再細心,養老服務就是個細致活兒,容不得一丁點兒馬虎。”
邊學邊干,邊干邊學,馬淑芳照顧老人越來越專業。
累而不苦,她努力讓更多老人安享晚年
要想把養老事業做大做好,就必須要有一支專業的隊伍。養老院的護理員都是中年婦女,她們身強體壯,愿意照顧老人。“剛開始,有的護理員嫌自己寫字丑,不好意思在記錄本上做記錄,我就鼓勵她們,提升她們的自信心,再一點一點教她們專業的護理知識。”馬淑芳介紹說,“隨著大家工作時間的增長,不僅具備了專業知識,還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逐漸成長為養老護理的行家里手。”
養老院入住的老人最年長的已經101歲,平均年齡也在80歲,馬淑芳特別害怕老人有什么閃失。院里建立24小時不間斷巡邏制度,員工每天兩班倒,夜間每兩個小時查房一次,如有突發狀況第一時間處理,確保老人安全。
這些年,馬淑芳先后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這既是對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讓她更加堅定了從事養老事業的信心。“我一定要把養老服務當事業來做,把事業用情懷來做,而且要做大做好,讓更多老人安享晚年。盡管平時工作很累,但我卻很快樂,也很有成就感。”在馬淑芳的影響下,她的兩個弟媳、一個弟弟也和她一起打理養老院,就連她80多歲的老母親,每天中午也會在餐廳幫著打飯,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今,馬淑芳的兒子大學畢業了,也回來幫母親運營養老院。他說:“我也想跟母親一樣把養老服務當事業,和母親一起努力,讓更多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