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院中樹木茂盛,回廊古色悠悠。在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街尚友里社區,有一家鬧中取靜的養老機構,名叫天津和平益美嵌入式社區養老院。這里的業務院長名叫趙海霞,是位有著十年工作經驗的90后,大學讀的是社會工作專業,工作后又學習了照護技能。如今,在她的管理下,12位工作人員服務著20位平均年齡80多歲的老人,護理人員干勁十足,老人們頤養樂活,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有聲有色。
初心如磐,前行步伐更堅定
“大學畢業后,我就到了一家養老機構從事老年社會工作。”回憶起最初擇業時的選擇,趙海霞很是感慨。她說:“十年了,也換過機構,但一直在堅持為老服務。”
走出象牙塔就邁進養老院。趙海霞畢業時的選擇在當時并不被人看好,很多同學表示費解,而她卻早已下定決心。她說:“大學期間,我經常到福利院等養老機構實習或是參加志愿服務,在與老人和工作人員的交談中,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需要年輕人的加入。”
你比劃我猜、成語接龍、文藝表演……來到養老機構后,憑著一腔熱情和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趙海霞經常組織行動方便的老人開展趣味活動。很快,她成了老人心中的“活寶”,參與活動的老人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有時候,院里的工作人員也一起參與,大家其樂融融。
“老人們臉上的笑意和口中的夸贊,極大地鼓勵著我,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趙海霞在工作上的努力,收獲了肯定和贊許。然而,就在她為老人制造快樂時,一個場景卻刺痛了她。
一次,在組織老人唱歌時,趙海霞路過一個房間,房門虛掩,里面傳來歌聲。推開門,只見一位失能老人躺在床上,伴著屋外的樂曲哼唱著。她先是一驚,而后滿心愧疚——她組織的活動沒有顧及行動不便的老人。
事后,趙海霞和當時的院長交流了此事,表示自己工作還不夠周全。院長給了她一個建議——去學習照護技能,通過照顧老人生活起居增進彼此的了解。
學習護理,了解老人更深入
上培訓班,讀護理專業書籍,向前輩請教……通過在學中練、干中學,一段時間后,趙海霞嘗試著為老人提供護理服務。“為老人擦拭身體、翻身、喂飯這些看似容易,其實都講究技巧,也都是力氣活。”她感慨道,剛開始做護理時最難過的一關是幫助失能老人清理排泄物,正是這一關勸退了不少想入行的年輕人。不過,趙海霞有自己的“通關秘籍”,那就是把老人當親人!
從護理一位老人,到一個白班和同事們照護30多位老人。趙海霞的護理技術越來越嫻熟,和老人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這些都讓她對老人們心里所想和護理人員的不易有了更深的了解。
新崗履職,培養團隊更專業
2019年,天津市和平區民政局將尚友里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改造成了嵌入式社區養老機構,憑借對養老服務的熱愛、專業的社工知識和嫻熟的照護技能,趙海霞擔任了業務院長。
“嵌入式社區養老院,可以理解為把專業機構的養老服務搬進了社區,更加方便居民在家門口養老。”談及當前的工作,趙海霞如數家珍,“我們可以通過家庭養老床位為社區內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專業護理服務以及家庭‘喘息服務’,還能為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社區養老院營業不久,救護車送來了80多歲患有腦梗的李大爺,輸著液,插著尿管,看著就讓人心疼。趙海霞回憶說:“老人剛來的時候還插著胃管,手抖時經常會碰到,這讓老人感覺難受,也影響進食。我常叮囑護理人員,要多留意老人的手,要用被子蓋好。”
得了腦梗的老人多數會有后遺癥,有的老人心里清楚,但是表達不出來,這就需要護理人員更有耐心,去傾聽、去理解。對此,趙海霞和護理人員一起照護李大爺,并傳授溝通的技巧。
趙海霞一邊耐心與李大爺交流,一邊給他做康復訓練。漸漸地,老人能夠說出一兩句清楚的話語了。又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飯了。如今,老人不但可以下地站立,還能扶著護欄走一會兒,與剛入院時判若兩人。
在趙海霞心底總有一個聲音,在這里養老的老人不但要吃好喝好,更要精神頭好!為此,她將每月9日定為老人們的集體生日,每次都會給老人們買蛋糕、送禮物,讓老人們月月有盼頭兒。
如今,在趙海霞的帶領下,益美嵌入式社區養老院的服務日漸完善,口碑越來越好。營業以來,已經為當地6.5萬余人次老人提供了專業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