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2022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的主題是“數字有新益”,以期共商數字時代下的公益新使命,共創技術公益新生態。數字有新益,“新”在作用、“益”在價值。身處新發展階段,數字公益的“新益”在于進一步提升能力、發揮作用、彰顯價值,在模式、業態、管理、技術層面探索創新,做到對促進共同富裕有益、對推動第三次分配有益。當前,如何助力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最大限度地傳播營造善意、匯集釋放善力,是數字公益需要繼續探索的路徑。
服務“國之大者”,是數字公益的最大“新益”。互聯網公益慈善與時代發展、國家戰略、人民需求契合度越高,社會認可度就越高,越能夠產生巨大規模和正向影響力。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數字公益在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在脫貧攻堅、扶老救孤、科教文衛、環境保護等方面彰顯出“人人皆可公益”的特殊價值。互聯網行業對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巨大投入,對數字“新益”的高度關注,與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緊密貼合,體現了互聯網行業正致力服務大局,努力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數字公益有“新益”,就要對照新發展階段的民生事業發展藍圖用情出力,在解決鄉村振興、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等各項重大民生保障課題上發揮“科技向善”的特色作用,進一步拓寬社會財富向慈善事業涌流的渠道,讓互聯網公益乃至互聯網行業在推動社會進步中更具價值。
厚植慈善文化,是數字公益的力量源泉。匯集向上向善的力量,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是數字公益的責任擔當。在數字技術的撬動下,參與公益慈善的主體更加多元化,慈心即時可傳、善行指尖可達,慈善文化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千家萬戶。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文化環境,數字公益可以在厚植慈善文化土壤、擴大慈善文化傳播中更好發揮獨到作用,激勵每個社會成員成為自己美好生活的奮斗者和助人實現美好的志愿者,從“各盡其美”到“美美與共”,更加凸顯聚沙成塔的道德力量。同時,要引導社會公眾尊重慈善行為的自愿性,呵護好每個人的愛心慈愿,樹立健康財富觀、義利觀,積極培育健康的社會心理,為慈善事業發展營造理性包容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讓慈心善行始于感性、恒于理性,從而推動形成人心向善、人皆樂善的新時代慈善風尚。
加強管理建設,是數字公益的發展內需。科技向善需要自我完善,需要數字公益生態中的各個環節共同努力。在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和大框架下,民政部門要加強指導與監管,確保每一筆慈善資金、每一個慈善項目都能放在公眾的監督之下;慈善組織要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提升管理水平,特別是要把公信力擺在能力建設第一位;數字公益平臺應進一步助力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開展工作,讓更多更好的數字公益產品和解決方案應需而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服務鄉村振興,是數字公益的新領域,需要數字公益平臺與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一道,對欠發達地區的慈善組織、慈善事業予以重點傾斜和鼎力支持,合力補齊這些地方慈善能力“小、散、弱”的短板,共同做大做強中國公益慈善事業。
開展技術創新,是數字公益的最強驅動。技術是數字公益的靈魂和第一驅動,數字公益發展無止境,技術創新應用不停步。當前,社會公眾對公益慈善的知曉度、參與度、傳播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擴展服務對象、加強精準推送、傳播慈善文化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數字公益的各個環節特別是數字公益平臺把握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充分發揮技術優勢,進一步做好大數據文章,做好捐贈用戶畫像,實施分類精準推送,趕乘5G時代快車,在慈善領域大膽嘗試、加快創新。政府和社會各界在規范網絡募捐、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的同時,也應大力支持和鼓勵數字公益的應用創新,推動數字公益“百花齊放”出“新益”。
有擔當必能求進,有價值才能行穩,有站位方能致遠。進入新時代,數字公益慈善經歷了深刻變革創新和快速發展壯大,成為當代中國慈善最重要的形式和最鮮明的特色。我們期待公益慈善的各個環節齊心奮斗、相互成全、一體提升,共同增強伙伴能力、提升整體合力、激發生態活力,共同服務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共同促進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畫出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