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有4000萬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不僅自己備受煎熬,也給子女帶來了繁重的養老壓力和經濟負擔。讓失能老人“老有所養”,是解答養老必答題的關鍵環節之一。
2021年,民政部和財政部共撥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11億元,選取42個項目地區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升行動,探索為60周歲(含60周歲)以上的經濟困難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
作為項目地區之一,寧夏吳忠市積極創新,將養老服務提升分為適老化改造服務、家庭床位信息化及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平臺建設、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三個標段,“想群眾所想、供群眾所需”,從助浴、助餐、助潔等“關鍵小事”著手,得到了幫扶對象的認可。
精準識別
搭建智慧平臺全效服務
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等一系列具體工作任務。
“不只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我們想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更體面、更舒心!”吳忠市民政局局長楊桂琴說,“全自治區就我們一個試點,必須在標準和質量上下功夫。”
綜合多方因素,吳忠市選擇利通區和青銅峽市進行試點。然而,兩地60周歲以上老年人10.27萬余人,經濟困難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的數量也不少,如何確保服務到最需要的老年人家庭,是項目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從2021年底開始,吳忠市民政局派出工作組實地調查,將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低保家庭中60周歲以上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等列入服務對象,開展相應的摸排、宣傳、政策解釋等工作,確保精準匹配,最終篩選出1400多名服務對象。
“剛開始,老人家各有各的顧慮,有的擔心面子和費用,有的擔心服務質量。我們逐戶走訪,解答大家的疑慮。”吳忠市民政局副局長張坤說,健康程度、經濟條件不同的老年人需求也不一樣,在適老化改造和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兩個標段,都經歷了“詢問—列清單—提供服務”三個階段,有效提升了匹配度和滿意度。
扶手、跌倒報警器、浴室水浸報警器、一氧化碳探測報警裝置、長期臥床老人適用的智能床墊……這些設備根據需求被安裝到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中,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更提高了安全度。
“所有智能設備聯網接入吳忠市養老服務平臺,監測到異常情況后能夠及時發現并響應。”張坤說,吳忠市已初步搭建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平臺,配套公共服務、物資配送、健康監測等6個子系統,各個參與主體通過該系統辦理相關養老事務。
“小事不小”
服務做實做細贏得肯定
洗澡,是“小事”,但對于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是一塊心病。
青銅峽市濱河新村村民張立忠常年獨自照顧67歲的半失能母親,以往每次洗澡多有不便,要么就把母親拉到姐妹家中,要么就得等姐妹誰回家。前不久,在看到吳忠市“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可以提供助浴服務后,他迫不及待為母親申請了相關服務。
經過血壓、心率等身體檢查,張立忠和母親被助浴工作人員接到了吳忠市頤嘉祥老年公寓。這里,擺放著一臺特殊的浴缸:在常規的浴缸之外,配有一臺類似牙科病床的設備——一張擔架床固定在可以上下移動的支架上。
“洗澡時,活動不便的老人躺在床上,通過固定身體、調節床的位置,在水的浮力下,老人能夠在浴缸里舒服地泡個澡。”頤嘉祥老年公寓負責人閆榮杰說。
張立忠興奮地說:“在家里哪有這些設備,想痛痛快快洗個澡太難了,她肯定在里面美滋滋的。”
除了助浴,閆榮杰和他的團隊作為第三標段的中標者,還為1400多名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醫、康復、巡訪關愛等上門服務,讓老人們更好地在家度過晚年生活。
中午11點不到,配送人員就將當天的午餐送到了長期癱瘓臥床的80歲老人溫建雄家中。他的老伴曹鳳蘭接過飯菜,“一大份米飯,一葷一素兩個菜,我們老兩口吃足夠了。”
同行的工作人員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是邊查看溫建雄老人的身體狀況、協助其翻身、檢查防褥瘡床墊的使用情況,邊交代:“老人這個褥瘡已經達到二級了,不能再讓情況惡化了,平時一定要多翻身,藥也要用起來。”
“你們都是好人!謝謝你們!”盡管話已經說不太清楚,但在整個服務期間,溫建雄都在不停呢喃這兩句話。
“洗澡、吃飯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對這些老人卻是‘大事’,甚至是一種‘奢望’。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小事,讓老人們過得更舒適。”閆榮杰說。
據頤嘉祥老年公寓負責青銅峽片區服務的工作人員馬靜介紹,家政服務、助餐以及自身清潔,是失能、半失能老人“點單”最多的服務。“有的老人家里窗簾、被褥常年沒有更換,有的可能生活拮據舍不得換,我們工作人員不僅幫他們清洗,有時候還自己掏錢置辦新的。服務的內容也不局限在‘點單’上,能順手干的都干了。每次服務結束,大家還會在服務單上記錄下家里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衛生間燈座壞了,需維修’‘行動不便,需要申請電輪椅一輛’等,這樣的話,我們下次上門服務時盡量幫忙解決。”她說。
青銅峽市葉盛鎮五星村村民路國山今年65歲,因患病行動不便、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被納入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服務對象。“每次工作人員到我家里,我家就大變樣,衣服收拾整齊了、柜子不亂了,家里也有了溫馨的感覺。”路國山感慨地說。
馬靜清晰記得,一名剛申請了助浴服務的老人因健康狀況突然惡化去世,他的家人專門發來微信,感謝助浴服務“讓老人干干凈凈地離開”。“我覺得自己的服務是有價值的。”她說。
試點之后
照護老人需要“持續動力”
在談到項目給這些家庭經濟困難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帶來哪些改變時,張坤舉了一個自己親歷的案例:在一位農村失能老人家里,工作人員將普通的白熾燈改成了可遙控、調亮度的燈。改完后,這位老人躺在床上,按著遙控器開燈、關燈,開燈、關燈……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我們此次服務的老人中,90%生活在農村,家庭經濟本就困難,平時能得到的關注不是很多、生活比較單調。我們為他們帶來的一些小改變,一些特別符合他們需求的改變,既能讓老人們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用心,又很實用,能讓他們心理上得到慰藉,生活上感受也更好。”張坤說。
截至目前,吳忠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已經投入1700萬余元用于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居家上門養老服務范圍已覆蓋青銅峽市和利通區23個鄉鎮、195個村(社區),服務總數達到20897人次,人均服務15次以上。
試點項目解決了“怎么做”的問題,為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提升“打了樣”,但張坤和他的同事們還在思考,試點之后,如何更好地延續服務內容、將這一模式推廣到更多地方;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試點的經驗可復制、可持續發展。
調查顯示,我國約90%的老年人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多位受訪人士也提出,無論從情感上還是經濟上,我國絕大多數老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
“但如今的居家養老絕不是傳統的家庭養老,必須要有社會化力量的輔助。”閆榮杰說,“社會化的服務人員進入家庭養老場所后,除了直接提供服務,還會教給老人的非正式照護者如何翻身、如何喂飯、如何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知識和技能,這樣的居家養老才能讓老人真正安享晚年。”
“這套體系的建立不容易,受益家庭也比較認可,項目設定的滿意度大于等于85%的目標也基本達成,各方都希望能長期運行下去。目前,我們在積極籌措資金,繼續為這些老人提供上門服務,也希望有能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體系建設中,同時也要從體制機制上予以經費保障。”張坤說。
閆榮杰說,企業提供養老服務是有成本的,可以幫一家、幫一次,但不可能長期不計回報。“作為養老社會化力量,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秉持行業規律獲取合理的利潤,秉持職業道德提升服務質量,從而獲得持續發展。長期護理險就是面對老齡化社會大量出現失能失智老人進行的一個制度性設計,引入、建立適合各地情況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能讓監管部門、社會化機構、社區形成合力,為居家養老提供‘持續動力’。”他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艾福梅、冷瑞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