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韓春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
為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實踐體驗,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求,民政干部要走出辦公室、走到群眾中去,關心群眾疾苦,精準解決困難群眾問題。
心中有人民,腳下有力量。
今年4月起,遼寧省民政系統開展了“走進困難家庭,傾情解憂暖心”專項行動,廣大民政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憂解難,用行動溫暖民心。
各項惠民利民政策有效落實,社會救助的精準性不斷提高,困難群眾救助長效機制逐步建立,民政干部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廣大民政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筑牢民生保障防線,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
貫徹省委要求,推動專項行動開展,遼寧省政府召開電視電話會議作出部署,省民政廳印發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成立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各地通過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等方式推動,市、縣兩級民政部門普遍成立了工作專班,細化工作措施,有力有序推進專項行動各項任務落實。
通過專項行動,民政干部主動發現、及時救助困難群眾,幫助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提高救助政策的便利性、時效性,讓困難群眾及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在我家遇到困難的節骨眼上,民政干部主動找上門來,不但幫我家辦理了低保,還送來了臨時救助金。”盤錦市雙臺子區建設街道站前社區居民孫女士說,突發的疾病讓她一度情緒低落,不愛與人交流,而民政干部在走訪時發現了她的變化,并通過政策為她排憂解難。
像孫女士這樣被主動發現的救助對象并非個例,專項行動開展以來,盤錦市民政干部帶著救助政策走基層,對在冊的低保對象和低收入家庭每月入戶一次,讓主動上門服務成為常態。同時,重點摸排未納入低保救助范圍的其他困難家庭,將有重大疾病患者、重度殘疾人、未成年人、75歲以上老年人、非義務教育學生等人群的家庭,符合救助條件的及時納入救助范圍,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專項行動中,遼寧省民政干部全面入戶走訪看望困難群眾,精準掌握困難家庭基本情況,收集調查問卷41萬余份。省本級和各地制發了《民政政策問答手冊》,各級民政部門印發政策宣傳資料77萬余份,全面宣傳、解讀黨和政府民生保障政策。
截至8月底,遼寧省民政系統9536名干部開展入戶排查91.27萬戶,解決問題11526件。其中,民政部門即時解決7987件,轉交醫保、社保、教育等部門解決1402件,采取臨時救助“一事一議”“發點球”方式解決2137件。
精準施策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沈陽市皇姑區6歲的女孩小馨10個月時母親病逝,父親今年6月確診患有食道癌。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皇姑區民政局聯系相關部門為小馨的父親做了勞動能力鑒定,并依據鑒定結果提高了小馨家的救助水平,將小馨認定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開展愛心人士“一對一”幫扶……
廣大民政干部帶著感情深入基層,全面細致地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找到矛盾、精準施策,全力辦實事、解難題。
通過大排查,遼寧省全面升級全省社會救助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建立低收入人口信息庫,拓展低收入家庭救助、臨時救助等功能,讓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都能及時得到救助。
讓困難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今年7月,遼寧省繼續提高全省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兒和20世紀60年代精簡退職職工救助補助標準。全省城鄉低保標準平均提高7.4%,城鄉差距持續縮小。
為讓困難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遼寧省優化社會救助審核確認程序,將低保公示程序由兩級簡化為一級,平均辦理時限縮短5天;試行社會救助容缺受理,符合條件的,開展一事一議“小金額先行救助”,可以先救助、后補辦手續;試點開展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下放鄉鎮(街道)。
讓數據多跑路,遼寧省不斷提升救助服務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核對平臺,全面開展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提高申請審批和動態管理的準確性,確保精準施救。同時,遼寧省還推動完成民政數據與省大數據監督平臺有效銜接,實現低保、特困等數據與當地紀委監委對接。遼寧省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辦理實現“跨省通辦”。
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工程,遼寧省計劃到2022年底每個縣(市)建設一所失能半失能照護機構,今年底完成三分之一任務,提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的集中供養和照護能力。
針對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急難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落實之后,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仍然有困難的,設立專門社會救助基金,采取“發點球”式精準幫扶救助。目前,14個市均設立了市級社會救助基金,為解決困難群眾實際問題提供了額外保障。
建立常態機制 用實干涵養為民情懷
遼寧省民政系統把專項行動作為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的重要手段,堅持邊摸排、邊梳理、邊解決,把解決問題和政策創制貫穿始終,用實干涵養為民情懷。
在實地走訪中,營口市民政局對經濟困難老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進行梳理,并整合鏈接資源,推動困難老年人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引導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為老服務團隊等走進有需求困難老人家中開展助潔、助浴、助醫、代購等服務,贏得困難老人一致好評。
丹東市結合實際,建立困難人員需求信息庫、社會救助政策庫及社會救助資源庫,實現困難群眾需求與救助資源有效對接。為進一步滿足困難群眾就醫需求,丹東市開展了“光明救助”“陽光救助”系列行動,著重解決城鄉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員中白內障等眼病患者與低保家庭中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醫療救助問題,患者按現行醫保政策(含醫療救助)報銷后,不足部分由項目定點醫院承擔,個人無需承擔治療費用。
建立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遼寧省各地民政部門與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全面落實社區網格責任制,開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多渠道掌握困難家庭情況。
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服務能力,遼寧省各地開展鄉鎮(街道)社會工作和社會救助服務站建設試點,14個市均確定了試點縣(市、區),為開展困難群眾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實現全覆蓋,增強了臨時救助的時效性。
在丹東市元寶區等一些地區試點的基礎上,遼寧省各級民政部門加快探索建立社會救助領域正向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此外,各市目前均已建立社會救助誠信機制。
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面向基層,做好雪中送炭工作。”遼寧省廣大民政干部表示,要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實踐體驗,一步一個腳印地把事關困難群眾的事情做好、做實、做細,千方百計幫助困難群眾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進千家萬戶。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