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在安徽省合肥市兒童福利院里,有13戶特殊的家庭,雖然家人之間沒有血緣關系,但情濃于水。這是院里的“陽光家園”寄養家庭,2001年成立至今,先后有近300名孤棄兒童在這里生活、成長。“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正是這些愛心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付出,讓“家”的概念在孩子們心中重建。在家里,孩子們感受到了父愛母愛和兄弟姐妹之情,知道柴米油鹽、學會與人相處,有了邁入社會的勇氣。
“陽光家園”的每位愛心媽媽都有自己的故事,下面是其中三位媽媽的故事。
細心媽媽臧麗萍
2013年10月8日,臧麗萍和愛人一起為孤棄兒童筑起了新家。20天后,患有重度先天性心臟病、3歲的阿思(化名)從護理組轉來臧麗萍家,成為她的寶貝。初見臧麗萍,阿思在她的懷抱里縮成小小的一團,這讓臧麗萍心疼不已。為了照顧好阿思,臧麗萍特意找醫生詢問了解阿思的護理和用藥注意事項,得知孩子要避免感冒咳嗽后,她養成了每日查看天氣預報、隨身帶外套的習慣。
阿思需要定期檢查,長期用藥。臧麗萍便在手機上設置鬧鐘提醒,在備忘錄里記錄調換藥品的時間和計量。有一次阿思住院,醫師看到臧麗萍給孩子準備的住院用品后夸贊不已:“這位媽媽太細致了,準備的物品不僅全,而且都分類整理好,我們護士也需要跟您學習。”
在臧麗萍的悉心照料下,阿思快樂成長,體質越來越好,不僅是家里的氣質小美女,還成為福利院的小明星。而在阿思眼里,臧麗萍是勤勞能干、溫暖有愛的漂亮媽媽。
勇敢媽媽王小梅
2013年,王小梅來到“陽光家園”當起愛心媽媽。腦癱患兒小健(化名)4歲時來到她家,剛來時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在家里亂跑,撞疼了就嚎啕大哭。剛開始時,王小梅看孩子哭就趕緊抱抱,想安撫他的情緒,沒想到小健用撞擊和撕咬的方式來反抗。
王小梅說,當時她很害怕,想退縮,把小健的情況向院方反映,醫生告訴她,孩子因為腦神經受損導致行為控制能力紊亂,異常行為正是在尋找一種自我安慰和保護,所以最需要媽媽照顧和關愛。王小梅當即決定,克服恐懼,回到小健身邊。
盡管還是被小健咬、被他撞,但王小梅會緊緊地摟著孩子,不停地安撫他。有一天,小健突然溫順地靠在媽媽懷里,這讓王小梅看到了希望。于是,王小梅每天給小健讀故事、播音樂,舒緩他的情緒。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健終于含糊不清地喊出“媽媽”,這讓王小梅覺得“一切都值得”。
耐心媽媽張秀云
張秀云是一位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媽媽。小冰(化名)是先天性聾兒,2013年又被查出患有眼疾,但張秀云非常堅定地把她領回了家,成為她溫暖的依靠。張秀云每天帶小冰在院里散步,讓小冰用手觸摸每片區域的標志物,幫助她熟悉院區設施。休息日,張秀云就帶小冰去公園,讓她感受外面的世界。
后來,小冰做了眼睛手術,永遠失去了雙眼。張秀云心疼地告訴她:“從今以后,媽媽就是你的眼睛和耳朵。”張秀云首先開始培養小冰的生活能力,在沒有聲音和圖像的世界里,張秀云利用撫觸等方法幫助小冰與外界交流,比如每當媽媽拍小冰的腿時,她就知道要出門散步了,坐好準備穿鞋穿襪……通過撫觸,她明白了起床、吃飯、游戲、洗澡等生活指令。為了讓小冰自己穿脫衣服,張秀云更是付出了很多耐心。讓人驚嘆的是,小冰后來還可以幫著弟弟妹妹穿脫衣服。
“陽光家園”的媽媽們不善言辭,卻真誠質樸。她們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這些特殊的孩子,讓他們每一天都收獲著幸福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