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一村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這是詩人木心筆下的烏鎮。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這是遇見“互聯網+”的烏鎮。
9月26日-9月28日,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如期而至,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代表以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共赴“數字之約”。天朗氣清,仲秋的暖陽映在烏鎮的青石板路上,文化與科技交織,讓這個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別具活力。
今年是互聯網誕生52周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最快的國家,網民規模達10.11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十億網民構成了全球最大的數字社會”。
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飛躍式發展也正在深刻影響著公益慈善事業的運作模式。9月27日,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互聯網公益慈善與數字減貧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探討的就是:未來數字化背景下,如何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創新公益理念和發展模式,推動互聯網與公益慈善領域的深度融合。
數字化進程就像按下了“快進鍵”
曾經的互聯網與公益各自走在自己的發展軌道上 ,2016 年慈善法開啟互聯網公益時代,近幾年的融合速度令人驚奇。
論壇披露了一組數據:僅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上,近年就有500億人次的網民積極作出捐贈,募集善款近260億元;2020年上半年,中國有近5000萬網友通過互聯網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捐贈;在今年河南洪澇災害中,慈善組織借助互聯網,僅用了兩周時間就募集善款超15億元。
Visa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于雪莉在主旨演講中說:“在疫情影響下,全球的數字化進程就像按下了‘快進鍵’。”
網絡公益慈善已經成為現代公益慈善最重要的形式和最鮮明的特征。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在致辭中指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幫助公益慈善獲得了更多的智慧方案,更大的力量源泉。互聯網公益慈善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貢獻突出、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積極作為、在促進中外交流中影響深遠,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任何一個社會,對于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評價都是多維度的,數字技術亦是如此。互聯網公益慈善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慈善法執法檢查報告所指出的——“互聯網衍生的慈善新挑戰”。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劉忠祥在主旨演講中談道,互聯網公益慈善參與者的背景多元,受助者的需求碎片化,“一損俱損”的風險增大,自律和他律更加困難。與此同時,還存在著慈善組織與公開募捐平臺、捐贈人、受贈人之間法律關系需要進一步清晰,募捐平臺治理機制不夠完善,網上個人求助法律定位模糊等問題。他認為,這都是我們要認真對待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彌合數字鴻溝則是與會嘉賓關心的另一個重要問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靈恩談道,不同群體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老年人、低教育水平等群體還難以享受互聯網的便捷性。
推動互聯網創新基因與公益慈善愛心基因有效結合
互聯網的科技創新和公益慈善的社會創新如何相互激發、深度融合?
論壇數位嘉賓分享的創新實踐引人矚目。浙江省將加快建設“互聯網公益大腦”,建立符合慈善行業特點的大數據分析模型,讓資源對接更高效;騰訊為國內上萬家公益機構和社會組織提供“數字化工具箱”,從技術的角度幫助公益慈善行業提升項目運營、善款管理、公眾動員等核心能力;新浪微博未來會推出微博公益號計劃,全面扶持中小型公益組織,推動慈善信息公開透明……
“在中國,我們看到了引人注目的創新,即匯聚私營部門、公共部門和民間團體的力量開展互聯網公益慈善活動。”聯合國駐華系統協調員常啟德說,農村電子商務的興起使偏遠地區的農民能夠接觸到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在線平臺提高了小型慈善活動的知名度、增加了獲得資助的機會;移動應用程序的出現讓人們過上了低碳生活,促進綠色發展。
“在美國,互聯網慈善也越來越流行。網絡平臺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加速了慈善事業的發展,這樣強大的基礎設施對慈善事業的創新來說至關重要。”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慈善發展部門主任羅伯特·羅森發表主旨演講,“這些發展新趨勢,最終都會讓我們形成更為廣泛和理性的慈善行為,讓慈善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秀軍表示:“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互聯網公益慈善、數字減貧,絕不僅僅是互聯網和傳統公益的生硬疊加,而是運用互聯網思維激發出公益慈善事業的蓬勃動能,讓互聯網的乘數效應成為提升公益慈善事業水平的助推器。”
“應當將互聯網的創新基因與公益慈善的愛心基因進一步有效結合,加快網絡信息技術在公益慈善領域的創新運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盛榮華在致辭中發出倡議。
多方合力,激發社會各界的公益力量
互聯網思維正在重新構建慈善組織與政府部門、捐贈人、受助人以及社會公眾的連接溝通方式。未來,如何借力數字技術實現高效的跨界合作,有效激發社會各界的公益力量,成為此次論壇嘉賓探討和實踐的熱點。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致力于推動社會各界的參與,比如每兩年舉行一次全球捐贈峰會,促進全球互聯網公益平臺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水滴公司同民政、醫保、衛健、鄉村振興局等有關部門加強政企合作,參與多層次救助及防貧體系建設;中國扶貧基金會以搭建網絡公益聯合平臺為切入點,匯聚社會幫扶資源,探索群眾參與式、捐助雙方互動式等多種鄉村振興幫扶形式。
“這些聯合救助模式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始終秉持善意,多做善事,就一定能夠有所作為。”水滴公司聯合創始人、水滴籌和醫療事業群總經理胡堯說。
騰訊公司副總裁楊健談道,商業邏輯和公益邏輯并不是對立的,通過一定的機制設計,將兩者結合起來,有利于讓社會價值創新真正地可持續,也就是一輩子做好事。
“未來,在共享價值的推動下,將會有更多種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益,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建立信任。”羅伯特·羅森說。
方興未艾,未來可期。在科技向善中一起追尋美好未來,這正是互聯網公益慈善的魅力所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