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緊盯老百姓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提出一系列與民政相關的政策舉措,引發了全國民政系統干部職工的熱議。民政部門應該如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民政廳黨組書記衛華。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就社會救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加強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眾救助,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在兜牢民生底線、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方面,陜西民政重點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將做什么?
衛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去年,我省各級民政部門共支出社會救助資金96.03億元,建成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全省9.65萬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突發嚴重困難人口納入兜底保障,占三類重點人群總數的61.7%。全面下放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所有鄉鎮(街道)全部建立臨時救助儲備金制度。榆林市榆陽區統籌城鄉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救助體系探索實踐被確定為全國創新實踐優秀案例,走在全國前列。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針對特困人員的特點和需求精準施策,按時足額發放各類救助金,強化臨時救助,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擴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功能,全面開展監測預警和常態化救助幫扶;進一步拓展完善統籌城鄉、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臨時救助,研究制定加強服務類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引導專業社會力量對困難群眾開展上門探訪、心理慰藉、照料護理等服務;進一步強化鄉鎮(街道)的社會救助責任,充分發揮鄉鎮(街道)社工服務站和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隊伍作用,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
記者:養老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養得起”“養得好”方面,各地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請您談談陜西的情況以及下一步打算。
衛華:根據去年陜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省60歲以上人口將近760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9.2%,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十年來的增幅也高于全國0.91個百分點。為了滿足養老需求,近幾年,我們先后出臺20多個涉老政策性文件,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互融互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及服務設施16742個,各類養老床位30.5萬張,全省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實現縣級全覆蓋。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累計培訓6萬余名養老護理員,在去年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中,陜西獲得二等獎3名、三等獎1名,取得歷史性突破的好成績。同時,西安市獲批全國養老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市,咸陽市探索的“時間銀行”養老服務新模式入圍“中國改革年度案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重點關注的還是普惠型養老服務。我們將重點抓好四項工作。一是定政策、建機制,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領域地方立法工作,推動建立全省經濟困難重度失能老年人最低護理補貼制度,完善養老服務工作機制,為養老服務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強體系、優供給,加快建設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啟動“家庭床位”試點,打造“15分鐘助老生活圈”,年底前日間照料中心城市社區覆蓋率將達到90%。繼續實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擴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規模,推動鄉鎮敬老院向區域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轉型。三是聚人才、建隊伍,積極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健全和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與薪酬待遇掛鉤機制,讓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引得進、留得住、作用發揮好。四是重監管、提質量,落實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開展養老服務機構星級評定,打造連鎖化、品牌化陜西養老名片。積極發展“候鳥式”旅居養老等新業態,推動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協同融合發展。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創新和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加強社會動員體系建設,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請您介紹一下陜西在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方面的亮點以及推進重點。
衛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重要內容,“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作出具體部署。2021年,陜西省開展新一輪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全省16859個村、3179個城市社區村(居)委會換屆工作全面完成,村(社區)“一肩挑”比例分別達到99.3%、96.5%,全省3249個城鎮社區和2116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西安市蓮湖區、榆林市榆陽區成功創建國家級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西安市碑林區、寶雞市金臺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探索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社區+”治理模式。千陽縣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旬陽縣“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等經驗在全國推廣。
今年,我們首先做好全省“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規劃編制實施工作。通過加強村(社區)黨組織對基層治理工作的統一領導,完善黨組織對涉及本轄區各項工作、各類資源統籌調度的配套制度。其次,運用“五社聯動”機制,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構牌子和證明事項,加快建立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同時,持續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活動,推進國家和省級社區治理服務創新實驗工作,不斷拓寬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志愿者組織等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逐步提升智慧治理能力。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社會工作,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助、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目前,陜西登記社會組織已達3.1萬個,在發揮社會力量更大作用,促進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方面,陜西省民政廳將會有哪些舉措?
衛華: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將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新時代社會組織發展的指導,出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疫情防控,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去年底的西安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們發起的“合力抗疫 陜西社會組織聯合行動”,凝聚1390家社會組織的力量合力抗疫,彰顯了陜西社會組織的責任擔當。
為推動全省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我們將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堅持“兩關口,三同步”,將黨建工作和登記年檢兩個關口相結合,黨組織設立與社會組織登記注冊同步審批,黨建工作與社會組織年檢同步評價,黨組織變更與社會組織換屆同步開展,保證社會組織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二是一手抓培育發展、一手抓監督管理,著力提升社會組織管理規范和服務能力水平,不斷優化存量、把控增量、提升質量。持續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持續開展行業協會亂收費清理整治。三是搭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服務平臺,持續發揮省級社會組織鄉村振興合力團示范作用,引導帶動全省各級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鞏固深化脫貧攻堅成果。培育孵化公益慈善類農村社會組織,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專訪結束時,衛華對記者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項項民政工作的落實,讓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安穩,‘人民至上’里有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