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8月28日凌晨4點,天還沒亮,河南省開封市救助管理站業務室主任杜艷丹就輕手輕腳地起床洗漱,親親3歲兒子的小臉蛋,不到4點半就下樓到社區集合點,與其他志愿者和醫護人員一同開始一早的核酸采樣工作。
8月27日,開封市突發新冠肺炎疫情,杜艷丹所住的集英花園小區發現一名確診病例,整個小區從27日晚開始封閉管理。
“各位居民,集英花園明天的全員核酸需要入戶采集,居民朋友足不出戶在家等待,現需要招募志愿者。請大家踴躍報名。”27日晚11點16分,集英花園在職黨員群里發布了這樣一則通知。5分鐘后,時刻關注疫情消息、正與站里值班人員交代工作的杜艷丹第一時間回復:“我報名!”
“我沒有想那么多,我是黨員,社區需要我,我肯定上。”杜艷丹告訴記者,“而且,單位給我發了《告市直機關黨員書》,迅速向社區報到,堅決服從社區志愿服務工作調配,用實際行動助力筑牢疫情防控堡壘也是我的職責。”
身為黨員的杜艷丹深深明白黨徽所代表的意義,從8月28日凌晨起,她便開始了核酸采樣志愿服務。
4點起床,4點半集合做準備工作,5點半開始為居民采集核酸樣本,大約7點半結束。每天周而復始。
第一天,大多數志愿者都被分配到喊樓和維持秩序組,杜艷丹也一樣。“封閉第一天,居民沒準備,沒想到那么早就開始做核酸,我也沒有喇叭,在樓下狂喊半天,響應的人寥寥無幾,只能一層一層地爬樓敲門。”小區都是6層無電梯的老樓,杜艷丹那瘦瘦小小的身影就穿梭在每棟樓每個單元之間。
“請保持2米距離。”看到有居民間距過近,杜艷丹善意提醒。
“我來幫您掃碼。”看到老人不會操作,她主動上前幫忙掃健康碼、場所碼。
一個早上下來,杜艷丹運動的步數就已接近1萬步,而且口干舌燥。“當天下午向站里匯報情況時,站長侯俊強特別支持,特意送了一只喇叭,從小區柵欄外遞了過來。”有了第一天的經驗,居民與志愿者們配合默契,杜艷丹第二天的工作開展非常順利。
8月29日下午,集英花園在職黨員群中又一次發出號召:核酸信息采集員急缺,有沒有愿意去學習的,主要咱多一個綁碼,就能多開一組,就能更快完成任務。
看到這條信息,杜艷丹立刻報名,利用下午休息時間到社區學習掃碼和封箱操作流程,并迅速進入狀態,化身“大白”,與醫護人員兩人一組,開展核酸檢測工作。
“當‘大白’跟喊樓不一樣,那個費嗓子,這個費體力。”說起兩個“工種”,杜艷丹笑了。
集英花園小區共100多棟樓,有5000多名居民,被社區劃分為普通樓、確診樓和密接樓,每天早上集合時,信息采集員和醫護人員兩人組隊分配任務。遇上普通樓,杜艷丹他們只需在樓下等待居民下樓排隊做核酸即可。遇上確診樓、密接樓,他們就要挨家挨戶上門做核酸,樓道窄小、空間密閉,一走就得2個小時。“開封那幾天下雨,在樓下穿著‘大白’服還不算熱,可在樓道里,那滋味可不好受了。走上這一趟,全身都被汗浸濕了。”杜艷丹說。
辛苦付出是有收獲的。
“今天醫務人員到我家為我臥床的老伴采樣,感謝他們的敬業精神。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居民在群中發出感謝語。
“醫護都在急盼美女呢,分組時,醫護人員一再要求和你一組。”當杜艷丹所在樓棟被封無法外出參與志愿服務時,社區工作人員如是說。
…………
每天很累,但當杜艷丹看到這些暖心話語,雖苦猶甜。
3歲的兒子不知道媽媽在做什么,只知道每天早上起來都沒有媽媽的陪伴。“媽媽去做核酸了。”這是爸爸給出的解釋。在兒子的心里,“做核酸”只是去張張嘴,直到一次爸爸帶他下樓做核酸,遠遠指著穿著“大白”服的杜艷丹對兒子說:“那個穿著白白衣服的就是媽媽!”
“媽媽,你為什么要穿白白的衣服呢?”回到家中的杜艷丹面對兒子的疑問,擁抱了一下他說:“因為外面有病毒,媽媽要穿防護服,隔離病毒,幫著醫生一起把病毒趕跑。”
“媽媽棒棒!”兒子的點贊也給了杜艷丹面對疫情的勇氣。
直到9月5日集英花園解封,杜艷丹的志愿服務終于結束,整個小區重新恢復正常運行。
疫情防控一線既是錘煉黨員干部的“戰場”,更是檢驗能力作風的“考場”,胸前那枚小小的紅色黨徽,對杜艷丹來說,是驕傲,也是責任和擔當。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無論是街頭救助還是尋親服務,無論長途跋涉護送返鄉還是悉心照料流浪乞討人員,她都時刻牢記自己黨員的身份,處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同樣離崗不離責,舍小家為大家,化身“女戰士”,毅然選擇用柔弱的身軀守護著一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