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2017年9月5日,阿里巴巴公益(以下簡稱阿里公益)向社會發出“人人3小時,公益億起來”的倡議,并開啟首屆“95公益周”,從那時起,僅用了5年時間,互聯網公益的內涵和外延都得以拓寬——有趣、豐富、便捷的公益參與模式,讓公眾參與更簡單;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雙輪驅動,讓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更簡單;科技力量和公益標準保駕護航,讓公益信息記錄與反饋更簡單。在互聯網技術賦能之下,點滴善意善行匯聚成海,匯聚全民參與公益的磅礴力量。
2021年9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扎實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發布會上,民政部提出,將探索建立慈善行為的記錄和激勵機制,讓一個人一生都有一個慈善賬戶,一生做慈善,造福社會一生。
今年,阿里公益積極響應號召,在民政部指導、浙江省民政廳支持下,于“95公益周”前夕上線了“浙江公益慈善賬戶”,實現公益慈善行為記錄與激勵機制的新突破。
這是人人可參與、公益更簡單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今年“95公益周”,阿里巴巴公益以“相信愛會發芽”為主題,倡議公眾參與公益。
公益正在更可見
公益模式豐富有趣 數據化助推人人參與
9月2日,第七屆浙江慈善大會為132個公益慈善典型頒發了浙江省慈善領域最高獎項。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發起的“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憑借在人人公益領域的產品創新和公眾帶動能力,獲得慈善項目和慈善信托獎。
時間回溯到2017年的“中華慈善日”,阿里公益舉辦首屆“95公益周”,向社會提出“人人3小時,公益億起來”的倡議,并發布了“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經過5年多的發展,“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已在淘寶、支付寶等近20個APP上線,今年“95公益周”期間還上線了微信小程序。
打開支付寶APP,搜索“3小時公益”,登入平臺最先看到的是ID(賬號名)下的兩項數值:我的公益時、共參與行動次數。記者在平臺上成功參與了“舉報網絡非法信息”和“益起猜—綠色答題互動”兩項公益活動后,公益時增長至0.6,公益行動為2次。這種清晰的“收入”記錄,讓每一次公益行為都有了具體的數據化標準。
在平臺上,用戶可以輕松參與捐款、捐物、獻血、線下志愿服務等傳統公益項目,也可以加入捐聲音、捐步數、捐跳繩千卡數、公益答題等創新玩法。今年“95公益周”期間,“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還針對泛公益參與和年輕人的公益興趣,專門上線了愛豆成長體系,“趣味養豆”成為今年“95公益周”主會場玩法。這些公益行為所獲得的公益時,將全部實時錄入個人“公益慈善賬戶”當中。
今年“95公益周”,“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與中華志愿者協會聯合推出了《公益時評定準則》團體標準,并在民政部指導和浙江省民政廳支持下發布“浙江公益慈善賬戶”。只要籍貫在浙江或工作、學習、生活在浙江的用戶,均可以自主申請該賬戶。
“公益慈善賬戶”將記錄個人獲得的公益時數據以及參與泛公益的數據。公益時包含捐獻公益時、出力公益時,主要記錄個人利他的行為;泛公益主要記錄個人參與公益培訓、互動,進行公益知識學習等行為。在今年的“95公益周”期間,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與“志愿浙江”平臺啟動公益時的互聯互通,并與學軍小學聯合發布青少年公益賬戶。
目前,賬戶中的公益時記錄已經可以和杭州市積分落戶、杭州市部分惠民政策如錢江分、芝麻信用分,以及團中央大學生第二課堂學分關聯;同時,用戶可通過做公益積累愛豆,進行二次兌捐奉獻愛心或兌換相關權益,激勵用戶更多做公益。未來,“公益慈善賬戶”也將拓展至更多城市。
“公益除了捐款,更重要的是行動。我們一直在強調‘人人參與才是公益’。互聯網帶來了公益參與方式的多樣化,讓公益參與更高效,讓公益變得沒有門檻。那么,如何讓公眾參與有樂趣、有成就、有收獲?”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談道,“我們希望做公益,是一段充滿樂趣、有成就感和收獲感的旅途。因此,我們推出公益時標準和公益慈善賬戶,可記錄、可沉淀、可分享,隨時可以‘曬’,讓每個用戶都真實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讓善意的價值被無限放大,讓公益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據統計,2022財年“人人3小時”項目帶動了7.8億人次在平臺上發生公益行為,超過1億人次的95后、“Z世代”用戶在阿里平臺做公益,他們在捐贈和公益行為兩個領域都非常活躍,用“公益寶貝”等善因購買形式帶動了更多的品牌和商家加入公益行列。
“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于今年“95公益周”發布“浙江公益慈善賬戶”。
公益正在更可及
專業化運營平臺高效便捷 帶動生態伙伴合力
除了廣大用戶通過“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捐贈愛心、參與公益行動,還有一批公益機構也在其中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努力。
浙江省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浙江省慈善事業發展委員會秘書長鄭壹零便是阿里公益的資深公益伙伴。“我們是比較早的一批使用‘人人3小時’平臺組織公益活動、招募志愿者的組織,可以說,這個平臺專業化的運營和服務很讓人驚喜,有種‘私人管家’式的體驗感。”
“隨著人人參與公益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投身公益事業,然而很多初創型機構在組織活動時,難免遇到各類問題。‘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的服務體驗成為這些初創型組織的‘私教課’,能夠幫助他們盡量少走彎路,快速成長。”
據統計,2022財年,活躍在“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上的公益機構有4000多家,他們發布了包括抗擊疫情、救災救助、環境保護、社區服務、困境幫扶、心靈陪伴等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通過“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召集志愿者。平臺給機構提供發布好項目的機會,也讓機構能更快找到全國各地有各種專業知識的志愿者。
今年的“95公益周”,平臺也獲得了公益機構的大力支持,他們組建了超1500個“愛心戰隊”,帶動公眾參與到“益起動”“益起讀”“益起寫”“益起跳”“益起學”等公益活動中,通過不同方式為鄉村兒童的操場、足球場、體育包等多個公益項目籌集運維資金。
此外,“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還發揮阿里巴巴生態的優勢,聯動淘寶、飛豬、高德等20多個阿里生態的業務及產品,通過各自的特色業務場景,深入融入本次“95公益周”,共推“人人公益”,讓更多人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到公益當中。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浙江省血液中心支持下,高德獻血地圖1.0版本于近日上線,打開高德地圖搜索“獻血”,即可看到全國無償獻血公益地圖,還能學習獻血小知識;淘寶鼓勵用戶通過“淘金幣”,為困境老人提供助餐;閑魚在“95公益周”期間提供了免費舊衣回收服務,提交舊衣回收訂單后,最快2小時內,便有專人免費上門收取舊衣;餓了么推出針對邊遠地區老人的公益用餐計劃;飛豬聯合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發起飛豬學堂,支持縣域的旅游發展……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是很多人一起做一點點。”通過全生態的參與,阿里公益正創造出更多商業之上的社會價值。
“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聯合公益機構,倡導公眾參與“益起跳”,助力鄉村孩子體育夢。
公益正在更可信
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共贏 “鏈上公益”保駕護航
在全民公益浪潮下,公益平臺及公益組織如何增強公眾的信任度,怎樣才能不辜負這些愛心?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公益之難”。這一點在“公益寶貝”項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用戶選擇帶有“公益寶貝”標簽的商品,并完成購物消費后,商家后臺設置的捐贈金額就會自動轉給公益組織或項目,捐贈路徑可通過區塊鏈技術完整追溯。
“公益寶貝”計劃誕生于16年前幫助身患絕癥的淘寶店主周麗紅籌款的愛心項目,隨后發展壯大走向開放。“公益寶貝”打通了消費者、商家、公益組織三者之間的關系。淘寶天貓商家可選擇任意商品加入“公益寶貝”,自主設置捐贈金額、指定公益項目。消費者購買并成交后,平臺會按照商家設置的捐贈金額給其指定的公益組織、項目。
截至2021年“雙11”,已有超過800萬商家積極參與,促成了473億筆愛心訂單;累計7億消費者購買,默默幫助到了4300萬人次。這背后,“公益寶貝”籌集的善款通過200余個公益項目,轉化為一頓頓愛心午餐、一次次關懷陪伴、一個個窗明幾凈的現代化教室……
去年“雙11”預售開啟當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全面升級“公益寶貝”項目,打造公益的“雙11”。此次“公益寶貝”的升級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聚焦幫助困境人群、增加商家公益專屬標識、鼓勵分享公益項目。而“公益寶貝”捐贈善款將重點幫助欠發達地區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購買公益保險、幫大山深處的孩子找到“童伴媽媽”、為困境中的老人提供愛心午餐。
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懿楚看來,“公益寶貝”是打通商業與社會的“善意貨幣”,讓那些沒能參與“雙11”的人,也能感受到“雙11”的溫度。當“雙11”交易峰值出現的時候,愛心峰值也會出現。除了設置公益寶貝,淘寶天貓商家的店鋪里,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正在上線:在快遞包裹上印上走失兒童的信息,為鄉村兒童建移動澡房等。
面對大量的愛心網友,如何讓愛有依托、被相信,讓善意捐贈有痕可追,讓公益行為有痕可見,成為了阿里公益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2020年9月5日,阿里公益通過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破解公益行業的信任難題;推動公益區塊鏈標準化,助力公益行業數字化轉型,正式發布《公益鏈技術和應用規范》團體標準,這是國內首個公益區塊鏈團體標準。這份標準涵蓋了公益項目存證上鏈所需要的技術要求、公益組織及項目執行各相關方應用要求、信息保護要求等三大類共十余項具體執行標準,能夠幫助公益組織更快更好地實現上鏈,進而提升公益項目的執行效率及公開透明度。此外,阿里巴巴公益平臺和支付寶公益平臺還聯合推出“透明度數字化建設”專項行動,共建公益項目評價體系。
如今,淘寶“公益寶貝”已經實現100%上鏈,超六成的平臺善款可通過支付寶“鏈上公益”全程查看。科技解決了信任問題,讓公開、透明的流程成為現實。“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科技的力量”,這正是阿里巴巴長久以來的公益理念,讓每一份愛意都不被辜負。
阿里巴巴公益超鏈接>>>
95公益周
2017年9月5日,阿里巴巴集團向社會發出“人人3小時,公益億起來”的倡議,并攜手多家國內知名公益機構、知名企業共同開啟首屆“95公益周”,同時宣布計劃用5年時間,聯合社會公益組織,孵化100個公益好項目,聯動千萬網商與10億消費者一起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今年是阿里公益主辦的第六屆“95公益周”,以“相信愛 在發芽”為主題,主要聚焦線上養豆得豆捐豆等玩法,并上線超100個直捐項目,為鄉村困難群體以及其他社會領域公益項目籌款。
2022年阿里公益財報
2022年5月27日,阿里巴巴集團連續第4年發布“阿里公益財報”,公布過去一年在鄉村振興、應急救災、綠色低碳、消除數字鴻溝、員工公益、人人公益等方面的工作進展。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阿里員工在助老扶弱、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等領域主動作為,結合發揚自身技能,人均付出公益時達6.3個。
在鄉村振興方面,2019年起阿里巴巴集團先后派出26名資深員工作為“鄉村振興特派員”分別駐扎21個欠發達縣,其中15個縣建成菜鳥共配中心,快遞成本平均降低了36.1%。這些縣去年在阿里巴巴旗下平臺銷售額同比增長65%。
在消除數字鴻溝方面,阿里巴巴集團15個APP加入信息無障礙行動之中,淘寶、天貓、淘寶特價版、餓了么、優酷推出“老年專版”;基于釘釘搭建的中國聾人協會無障礙工作平臺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聽障人士可利用語音轉文字、AI實時字幕,無障礙開展視頻會議、直播、網課學習。
在應急救災方面,阿里巴巴集團將各個BU(即產品線、業務線)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協同合作,形成 “接力鏈條”: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菜鳥建立疫情應急物流體系,全球共配送2.6億件防疫物資;高德地圖推出的“核酸檢測地圖”覆蓋全國350多個城市,方便居民隨時查找就近的核酸檢測點。
公益時
公益時是用于衡量志愿服務時長和公益行為價值的標準。2019年12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公益時評定準則》,它由阿里巴巴與公益行業專家、標準化領域專家共同起草制定,它創新性地將線下志愿服務及線上互聯網公益進行了統一的公益時價值衡量,為公益行為價值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參考。
公益時由志愿服務(公益)時和其他類型公益時組成,覆蓋了國內多個公益領域的線上、線下公益場景或項目。按照公益時標準,1小時線下志愿服務=1公益時,1次無償獻血200ml=4公益時,1次愛心捐步=0.1公益時,1次愛心捐贈或1次善因購買=0.1公益時等。同時,阿里“人人3小時”公益平臺還將使用區塊鏈技術,讓公益時可記錄、可分享、可激勵。
鏈上公益
鏈上公益是指憑借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透明度高、信息不可篡改等特征,滿足公益需求、解決公益痛點——信任問題。2019年9月5日,阿里公益在國內第一個發布了“鏈上公益”計劃,并提出公益區塊鏈行業標準《公益鏈技術和規范》團體標準。如今,淘寶“公益寶貝”已經100%上鏈,做到每一筆善款去向通過支付寶“鏈上公益”全程可查,讓消費者能夠看到其“公益寶貝”消費形成的善款使用情況。
這種推動公益公開、透明的方式也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目前已有60多家公益基金會響應了“鏈上公益”計劃。以“頂梁柱公益保險”項目為例,得益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該項目實現了全透明、全跟蹤、全覆蓋,帶給公眾良好的體驗和信任,成為阿里巴巴和支付寶兩大平臺中籌款最快的項目。
公益寶貝
2012年,阿里巴巴“公益寶貝”計劃發布上線,以互聯網的創新方式為公益項目籌集資金,支持公益事業發展。淘寶商家可以在后臺設置某個商品為“公益寶貝”以及按比例捐贈的數值,消費者如果在淘寶上購買了帶有“公益寶貝”標志的商品,平臺會將商家設置的捐贈金額轉給商家指定的公益組織或公益項目。
該項目已經成為阿里巴巴旗下購物平臺上一個商家與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平臺化公益項目。據2022年阿里公益財報顯示,去年共有228萬淘寶、天貓愛心商家加入“公益寶貝”及公益網店計劃,5億網友參與愛心購買,支撐了平臺上超過2000個優質公益項目,累計讓700萬人次受益。花西子、十月結晶、圖拉斯等十家網店被評為2021年淘寶天貓十大愛心好店。
(本版圖片由阿里巴巴公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