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救助管理站開展以“救助,讓弱有所扶更溫馨”為主題的開放日活動。
天津市第三老年公寓為老人過集體生日。
天津市舉辦“海之眠”骨灰撒海活動。
天津市兒童福利院為院內兒童提供專業康復服務。
本報記者 祝 闖 通訊員 王 雪
渤海之濱新潮涌,海河兩岸日月異。十年砥礪奮進,天津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民生保障持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日子越過越幸福。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民政系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目標,用心用情打造天津民生保障的新高地。
“開門干民政” 打造“津牌”養老服務
2022年7月,天津市民政局與國家開發銀行天津市分行共同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天津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在積極構建居家社區養老網絡、加快發展智能養老和普惠養老等方面達成合作協議。此舉為天津市民政系統立足“開門干民政”理念,探索“養老+金融”模式,攜手打造“津牌”養老服務品牌的一次嘗試,更是全市十年養老服務發展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民政系統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持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引入多方資源助力養老事業發展,打造“津牌”養老服務品牌。
政策上,天津市委、市政府連續15年將養老服務納入民心工程,建立養老服務市級聯席會議制度,頒布施行《天津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先后制定修訂50余個配套政策文件,建立了黨領導下的“政府+市場”雙輪驅動機制。先后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天津市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天津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天津市民政系統行政執法文書示范文本(養老服務卷)》和16個地方標準,明確養老服務監管范圍、主體、辦法,細化30條管理條款,梳理24項行政執法常用文書,為養老服務監管提供制度依據。
措施上,天津加大“銀政企”合作力度,將養老服務向銀行、保險金融業和社會資本等全面開放,廣泛搭建資源供需對接平臺。先后與國家開發銀行天津市分行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深化合作;組織民心工程養老服務綜合體“建管用”統籌推進資源對接會,為政企雙方搭橋;與泰康健康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打造天津養老康復輔具展示體驗中心。打造銀行保險業助力民政發展系列項目,與市金融局聯合舉辦銀行業保險業助力民政事業發展交流對接會,為民政工作持續引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保障上,天津市將低保、低收入、失能等7類人群,按照所需照料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個等級,分別給予補貼。十年來,全市近3萬名困難老年人因此受益。將適老化服務適度擴面,范圍由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擴展到低收入群體,按照戶均3500元的標準對基礎類項目予以補助。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養老服務體系,全市510家養老服務機構成為定點機構,已服務重度失能老年人200萬人次。開展“寸草心”“手足情”志愿助老專項行動,60個養老服務機構與學校結對簽約,開展志愿助老服務。
人才上,天津市對在民政部門備案的養老服務機構工作的養老護理員,參照“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技能型人才引進條件辦理落戶。開展養老床位綜合責任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培訓,建立養老培訓師資數據庫,開設培訓示范基地,天津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開設養老相關專業。
織牢保障網 撐起遮風擋雨幸福傘
抓民生就是抓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民政始終將困難群體的衣食冷暖記掛在心上,用一件件實打實的惠民舉措,為民政服務對象撐起遮風擋雨的幸福傘,拉起兜底保障的安全網。
革新制度。天津市先后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措施》《天津市臨時救助辦法》《天津市特困人員認定管理辦法》《天津市最低生活保障認定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將社會救助審批權限下放街道(鄉鎮)。市財政每年出資1000萬元支持市社會救助基金會開展困難群眾救助。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與57家銀行機構簽訂了信息共享協議,將信息共享覆蓋面拓寬到金融領域,全部實現了聯網對接。
提標擴面。天津市全面落實民生兜底保障措施,持續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低收入群體救助幫扶等標準。著重加強對未參加失業保險的無生活來源失業人員的救助幫扶,簡化優化救助程序、逐步推行社會救助全流程線上辦理,并實施低保漸退制度。落實“救急難”機制,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基本生活存在困難的家庭及人員開展先行救助。通過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精準救助百日會戰”、“筑基”工程——城鄉困難群眾排查解困專項行動等,加大困難群眾發現力度,將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或人員,及時納入低保、特困供養等保障范圍。
精準施救。依托全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二期建設項目,市民政系統建成全市低收入人口信息平臺和預警機制,建立與人社、教育、住建、公安等的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對全市20.4萬低收入人口信息匯總,為實施分類化、差異化救助打下了基礎。以“兜住、兜準、兜好”為總要求,抓實流浪乞討人員站內照料,嚴實街面巡查,做到應救盡救,多維度織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保障體系。構建“1+5+N”尋親工作模式,通過與公安部門合作采取人像比對、DNA采集及新媒體尋親等手段,10年幫助4000余人尋親成功,回歸家庭。
愛孤護幼。天津市充分發揮民政牽頭作用,協調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家庭多方發力,建立多層次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體系。上調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至每人每月2570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參照社會散居孤兒標準執行;集中養育孤兒為每人每月2590元。同時,將孤兒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資助范圍。推動市SOS兒童村轉型、各區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以政府購買服務結合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形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提供關愛保護服務。
做優社會服務 架起黨和群眾連心橋
2022年6月4日,夕陽西下,在全國社區志愿服務的發祥地,和平區新興街道朝陽里社區,社區黨委書記苗苗和志愿者還在一家一戶敲門,提醒社區居民按時參加核酸檢測。同時,不忘詢問疫情防控期間居家存在的困難,并告訴居民:“如果買菜、開藥不方便,社區志愿者可以幫忙。”朝陽里的社區服務摸準了居民群眾的需求,是全市社區服務供給精準化精細化的代表。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民政系統聚焦群眾關切,把民政服務對象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尺,在為群眾提供精準、精心、精細服務上花心思、下功夫,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區治理更完善。天津全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全部通過法定程序當選村(居)委會主任,連續兩次換屆實現100%“一肩挑”。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達到城市社區每百戶不低于30平方米、行政村不低于300平方米標準。在城市,規范了社區工作者“4+N”模式,加強社區工作者“3崗18級”等級序列管理。創建1182個美麗社區和22個精品美麗社區,完善細化舊樓區長效管理機制。在農村,全市3520個村實現村務公開平臺全覆蓋。指導落實社區居委會依法履職和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建立工作事項準入制度,持續推進社區減負增效。同時,推動街道(鄉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構建四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成初級、中級、高級社工師完整梯次社會工作職業水平結構,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到3.92萬人。
社會組織發展更強。天津民政以多元化監管逐步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黨建工作機構、行業管理部門、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依法監管的綜合監管體制,以制度化監管持續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結構,以精細化監管系統開展“僵尸型”社會組織專項整治、社會團體分支(代表)機構專項整治、社會服務機構非營利性監管、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等專項行動,以專業化監管實現年檢年報公開、抽樣檢查審計、重大活動管理、信用信息共享與評估評優、執法檢查有序銜接。通過三批試點探索和全面推開脫鉤改革工作,全市488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完成脫鉤。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結合自身專長主動參與疫情防控,主動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
公共服務更高效。天津民政加強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建設,打造優質服務窗口,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開展“5·15國際家庭日”專題宣傳活動,引導公眾樹立健康婚姻家庭觀念。婚姻登記實現“全市通辦”。為引導群眾文明祭掃,推出官方免費網上祭掃、“都市文明 網上集體共祭”、全時全域家庭追思會場景、集體代祭清風行動、網上續期繳費等便民惠民舉措。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今年,天津市召開了第十二次黨代會。會后,市民政局黨組提出“強基礎、上位次、更精準、更暖心”的工作目標,明確以“開門干民政、人人當專家”為實現路徑,全面推進“三學九落地”,推動各類民生實事落地見效。天津市民政系統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好民生大事小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韌勁,讓民政工作成為黨和人民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