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打好“四張牌” 織密織牢基本民生保障網

時間:2021-11-2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亓智勇 韓 雪

吉林省民政廳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以“解憂暖心傳黨恩”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主線,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從民政部門職責出發,持續發力,著力打好“四張牌”,切實履行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責任,讓基本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牢。

打好“政策牌”,守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一是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措施。指導各地完善特困供養制度,適度放寬“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等認定條件;依據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制定《吉林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辦法》,初稿已公開征求意見。二是實行省定最低指導標準。指導各地科學合理確定2021年度困難群眾保障標準。目前,全省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達到月人均612元和年人均5335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達到年人均11172元和7692元,惠及全省90.8萬低保對象和8.5萬特困人員。三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保持民政領域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持續實施“收入豁免”政策,“十四五”期間扶貧項目保底收益、基礎養老保險金不計入家庭收入;持續實施“支出核減”政策,將2.7萬因病支出型困難家庭納入低保范圍;持續實施“單人戶”政策,及時將低保邊緣家庭中的2.3萬重病患者和2.7萬重殘人員納入救助范圍;持續實施“低保漸退”政策,對4.7萬低保對象實施漸退。

打好“精準牌”,瞄準最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一是精準認定。建立救助對象綜合量化評審指標體系,統籌考慮家庭收入、財產、勞動能力、剛性支出等因素,綜合評估申請救助困難群眾需求,量化確定社會救助項目,進一步提高救助對象認定的精準性。二是精準核對。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加快推進跨部門信息共享,核查信息擴大到10個部門,涵蓋社保繳納、不動產登記、銀行存款等22項內容,不符合條件申請檢出率達到4.4%。三是精準發放。對一般救助對象實行“補差式”救助;對老幼病殘等特殊人員,根據困難情形和類別等,在差額補助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增發補助金。

打好“高效牌”,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服務。一是下放審核權限。繼續推進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要求縣級民政部門建立受理、審核、確認、發放全鏈條監督指導機制,并在鄉鎮(街道)建立社會救助備用金,每個鄉鎮(街道)平均10萬元,確保應急所需。二是優化確認程序。對沒有爭議的救助申請,不再進行民主評議;對通過經濟狀況核對掌握的核查項目,不再進行入戶調查;對不能提供的相關證明材料,可通過個人承諾方式確認,提高審核確認效率。三是增強救助時效。對急難型對象,積極開展“先行救助”,根據救助對象急難情形,直接予以救助;對于支出型對象,采取“一次審批、分次發放”方式予以救助;對在急難地發生意外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外來人員,給予臨時救助;累計救助12.8萬人次,并對20人次非本地戶籍人員給予救助。

打好“溫情牌”,將溫情服務體現到救助工作中。一是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通過共享鄉村振興、醫保、殘聯等部門的數據,將112萬低保、特困、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二是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強化部門間信息核對,健全主動發現機制,省級部門按季度、縣級部門按需開展數據比對,及時將符合條件困難群眾納入社會救助范圍。指導村(社區)開展日常走訪,及時上報有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基本信息,實現社會救助從“被動申請”向“主動發現”轉變。年初以來,通過主動發現新納入低保和特困供養1.05萬人,給予4.9萬人次臨時救助。三是發展服務類救助。在物質救助基礎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救助對象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新模式,目前已有7.5萬困難群眾受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2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