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家住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七里街道博望社區的居民任某,戶籍地在略陽縣徐家坪鎮貓兒溝村,他本人為視力二級殘疾,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家三口因病、因學支出較大。得知今年漢中市開通了“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業務”后,他便向七里街道遞交了申請。經過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剛性支出扣減、民主評議等程序后,一家三口被納入低保,從6月起開始發放低保金。
今年以來,漢中市民政局積極推行社會救助綜合改革,結合各縣(區)社會救助工作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業務、拓展‘物質+服務’社會救助方式、建立特困供養人員照料服務監管評價考核機制、建立完善主動發現和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實施‘黨建+社會救助’模式、建立村級民政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開展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等十項改革任務,為困難群眾提供更貼心、更高效、更便捷的社會救助服務。
創新救助有力度
為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漢中市民政局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30條措施》,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綜合救助格局,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統籌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市民政局制定《漢中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辦法》,優化簡化低保審核確認程序,出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實施細則(試行)》,細化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的內容和措施,強化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監督管理的“五類主體”即市民政局、 縣(區)民政部門、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照料服務人責任和市、縣、鄉鎮(街道)、村(居)“四級探視巡訪”制度,全面規范城鄉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工作;出臺《關于社會救助事項審核確認權下放工作實施方案》,將社會救助事項審核確認權下放至全市177個鎮(街道),審核確認流程由原來的7個環節簡化為3個環節,審核確認周期由原來的40個工作日縮短至15個工作日,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救助的時效性和困難群眾的滿意度。
各縣(區)嚴格落實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緊盯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員”,重點抓好數據比對、走訪摸排、政策納入,確保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圍。目前,全市“三類人員”享受兜底保障政策共計2.28萬人。
漢中市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依托省級社會救助動態監控系統和市社保大數據共享平臺互相融合提質擴容,加強省、市、縣各級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自動核查等,實現與本地區公安、人社、醫保、住建、稅務等12個部門28項數據共享交換。
拓展救助有溫度
在南鄭區楊家壩特困供養人員集中供養點,護工正在為老人理發、按摩。“現在有專人照顧我,多虧了黨的好政策,讓我的生活有了保障,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78歲的孤寡老人楊大娘感慨道。漢中市南鄭區、漢臺區和留壩縣打破資金救助的單一服務模式,實施特困人員多元化保障創新改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近3000個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累計開展4.5萬人次精神慰藉、社會幫扶、心理疏導和社會融入等服務,確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
城固縣龍頭鎮的張某身患惡性腫瘤等多種疾病。今年3月,他入院治療花費巨大,生活出現困難,他通過社會救助“智慧三碼”在線上傳了申請臨時救助的相關資料。隨后,龍頭鎮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啟動了急難先行救助程序,為他解決了6000元的臨時救助資金。漢中市民政局推出的社會救助“智慧三碼”,通過手機或移動端口實現了社會救助政策“碼”上知曉、社會救助申請“碼”上就辦、社會救助信息“碼”上查詢,豐富了社會救助的途徑,也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全天候的救助服務。
救助服務更暖心
漢中市民政局開展低保等困難對象復審排查工作,通過“線上比對、線下入戶”相結合的方式,加大社會救助各項政策落實落細,完善剛性支出扣減政策,落實漸退幫扶和“單人保”等政策,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有效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鎮巴縣巴廟鎮雙河村村民胡某和老伴唐某均患病多年,21歲的孫女為在校大學生,兒子、兒媳10余年前失蹤,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務農維持。鎮巴縣民政局接到線上數據反饋后,立刻組織走訪,在落實了剛性支出扣減政策后,及時將該戶納入低保范圍,為其基本生活和住院醫療救治提供了基本保障。
漢中市民政局開展了兜底保障成果鞏固提升、社會救助綜合治理、“喜迎二十大·救助暖民心”等七項行動,并成立工作專班,對各縣(區)社會救助經辦服務的開展情況進行檢查,規范辦理程序,提升為民辦事能力和水平,有力有序推進行動走深走實。截至5月底,全市保障城市低保1.6萬人,農村低保13.23萬人,城市特困人員648人,農村特困人員2.2萬人,實施臨時救助3萬余人次,累計支出資金5.0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