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塞上江南的民生新跨越

時間:2022-08-1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冉冉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各級民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出臺了一批惠及民生的政策文件,建成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辦成了一批群眾期待的實事好事,讓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更足,凝心聚力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壯麗篇章貢獻民政力量。

這十年,脫貧攻堅奪取全面勝利——

這十年,寧夏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市低保標準已達到每人每月650元,比2012年增長155%;農村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520元,比2012年增長215%。全區80.3萬建檔立卡脫貧人口中,有19.4萬人通過低保和特困供養兜底脫貧,占脫貧人口總數的24.2%,扎牢了“兩不愁”的制度防線,促進了“三保障”目標實現,讓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更有保障。數字的背后是對困難群眾的關注、關心、關愛。

“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保持現有政策總體穩定,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的話語鏗鏘有力。在這個曾經以“苦瘠甲天下”著稱的地方,民政兜底保障不僅幫困難群眾摘了“窮帽子”、過上好日子,助力脫貧攻堅奪取全面勝利,而且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努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并取得顯著進展。

兜牢底——突出政策銜接。寧夏出臺《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施意見》,強化政策互補、對象認定、管理銜接和信息比對,提升兩項制度銜接精準度。明確民政領域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實施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建立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機制,對積極就業、創業的低保家庭實施低保漸退政策,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符合條件的納入兜底保障范圍。

兜準底——突出動態監測。寧夏初步建立了涵蓋城鄉低保、特困供養、邊緣易致貧人口等103.4萬低收入人口的數據庫和監測預警機制,為實現“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筑牢基礎。開展脫貧攻堅“四查四補”(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兜底保障“回頭看”及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提升行動,自治區民政廳聯動7個部門強化數據比對,打通與人社、公安、市場監管、住建及部分銀行金融機構數據信息共享渠道,強化摸底排查,精準動態監測。

兜好底——突出成果鞏固。寧夏制定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關于實現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等一批文件,出臺低保審核確認、特困人員認定、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認定3個辦法,進一步拓展保障范圍、細化認定條件和程序。低保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改革實現省域縣區全覆蓋,打通政策落實、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8個縣區推行“黨建+社會救助”“物質+服務”等多元化救助試點,探索社會救助管理服務新路徑。

這十年,基層社會治理充滿活力——

走進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金花園社區,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生活氣息。石榴籽廣場邊的樹蔭下,老人們搖扇納涼,孩子們嬉戲奔跑,商戶們有序經營。在積極而富有成效的社區治理下,老舊小區煥發出新的光彩,路面平坦、環境整潔、綠樹成蔭。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花園社區考察時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他還對“王蘭花熱心小組”給予了“行勝于言”的充分肯定。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語重心長、催人奮進。

金花園社區是寧夏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窗口。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成立自治區基層政權與社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自治區民政廳聯動融合多方主體參與,創新實施共駐共建協議書以及共治資源清單、治理需求清單、服務項目清單“一書三單”制度,不斷完善“五社聯動”機制,傾心繪制基層社會治理“同心圓”。

城鄉社區治理多點突破。寧夏民政系統每年在社區組織開展一次“百樓萬戶大走訪”,每年為群眾辦實事8萬余件(次);每年集中開展“協商月”活動,協商解決群眾操心事、揪心事,居民參與率和滿意度不斷提升。2020年以來,寧夏實施“六增六提”行動,核增社區81個、社區“兩委”成員和社區專職工作者3200余人,新增村(居)警力1269名,社區工作者薪酬月人均增約1500元,社區主任薪酬與街道同工齡干部工資相當,社區工作者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與日俱增。開展“社區萬能章”專項治理,清理村(社區)機構牌子1.3萬余塊,清理上墻制度1200余項,清理證明事項30余類。創新推行部門大聯動清單制度,14個區直部門下沉服務資源150余項。十年來,寧夏持續推進做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探索標準化試點“55124”模式,為深化村級治理和民主協商提供了寧夏經驗。實施村規民約獎懲機制,涇源縣村規民約“積分制”為基層治理蹚出了新路子。全區首批建設6個社區治理實驗區,打造出有寧夏特色的社區治理“百佳品牌”100個,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社會組織黨建全覆蓋。加強黨對社會組織工作的全面領導,社會組織黨的工作實現全覆蓋。全區“一盤棋”推行選派黨建指導員和網格化監管模式,向社會組織選派黨建指導員1000余名。自治區民政廳聯合12個部門出臺《社會組織監督管理辦法》,強化社會組織聯動監管和聯合執法,健全綜合監管、聯合執法機制和社會組織“黑名單”制度。強化服務理念,創新“基地+資金+培訓”三位一體培育扶持模式,建成11個市、縣(區)孵化基地,實施養老、助殘、未保等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實現了提升能力、服務群眾“雙豐收”。

社工規模顯著提升。建立自治區社會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啟動實施社會工作督導人才培養計劃。實現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500余個村(社區)設立社會工作室。通過場地支持、公益創投、政策激勵等措施完善“五社聯動”機制。社會工作相關領域就業人數1.3萬人,培育發展社工服務機構120個,持證社會工作師3078人。

慈善事業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已累計募集慈善資金(物資)50余億元,實施慈善項目1400余個,惠及困難群眾225萬人次。截至目前,注冊志愿服務組織9063個,實名注冊志愿者129萬人,是2012年的近十倍。設立“寧夏慈善獎”,推出一批慈善領域先進典型,涌現出一批全國知名的慈善與志愿服務領域的先進典型人物和機構,如:“七一勛章”獲得者王蘭花、“中華慈善獎”獲得者黨彥寶、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寧夏兒童福利院等。

這十年,基本社會服務展露新氣象——

地處銀川市中心區域,環湖而建的寧夏老年人服務中心園區內有3家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這是數千名老人安享晚年的“新家”。午餐后,老人們三三兩兩在園區內散步。居住于德合養老院的楊克雅老人對記者說:“一開始對養老院生活是有些擔心的,但看過園區的環境,體驗了養老院的服務,感覺可以試一試。”楊奶奶如今成了院內的紅人,她經常參加養老院組織的活動,朗誦、唱歌、彈琴、寫作樣樣拿手,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養老服務、兒童保護、婚姻登記等基本社會服務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民政系統聚焦群眾關切,著力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養老服務供給擴容提質。這十年,寧夏養老機構床位由2012年0.7萬張增加到目前的3.2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由8.7張增加到35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38%;全區新增養老機構133個,新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887個。建立養老服務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出臺《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實施辦法》,吸引社會資金1.2億元,盤活養老床位0.93萬張。簽署《“閩寧協作—旅居養老”合作框架協議》,探索兩地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創建“樂齡寧夏”養老服務品牌,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支持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助潔、助急、助醫等服務,不斷優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

兒童福利水平提質增效。寧夏將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兒童之家等兒童服務和未成年人保護陣地建設納入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兒童之家2432個,覆蓋90%以上的城鄉社區。推動兒童福利機構“養、治、康、教、社”一體化發展,積極構建“一中心一站一家”基層未成年人保護服務體系,投入1.4億元對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進行改(擴)建,采取“五社聯動”方式設立鄉鎮未保站。建立“三留守”關愛督導員補貼制度,每人每月補助300元,連續三年納入自治區民生計劃全力推進。寧夏兒童福利機構積極探索“開門辦院”,免費為2300余名貧困家庭病殘兒童開展康復救治。

專項社會事務提檔升級。十年來,完成6次省級界線、73次(條)縣級界線聯檢任務;制定《寧夏回族自治區設鎮(街道)標準》,規范鄉鎮行政區劃變更、鄉鎮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申報審批程序;堅持審慎與穩妥的原則,嚴格遵照規定程序,優化行政區劃設置,黨的十八大以來調整變更行政區劃14次。深化婚俗改革試點,規范婚姻登記工作,強化婚姻信息建設,推行婚姻登記“全區通辦”。開展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安置率達到100%。

回顧這十年,寧夏民政把滿足群眾需求、改革完善制度、補齊短板弱項作為創新工作的發力點,用心用情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在此進程中,民政法規政策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救助水平穩步提高,基層治理邁出堅實步伐,基本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新跨越,從綿延六盤山到一彎黃河水,塞上江南的民生新畫卷正在寧夏大地徐徐鋪展。

展望新征程,寧夏民政工作者將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以新擔當、新作為、新進展、新成就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