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深圳:為打造民生幸福標桿貢獻民政力量

時間:2022-09-1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張雪陽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間,廣東省深圳市民政局不斷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提升基本社會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質量更高,為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城市貢獻民政力量。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網

十年來,深圳市不斷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標準,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低保標準從2012年的每人每月560元提升至2022年的1365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2022年達到2184元,均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十年來,深圳市先后出臺《深圳市特困人員供養實施辦法》、修訂《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辦法》《深圳市臨時救助辦法》等制度,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適度擴大至部分非本市戶籍困難人員;將救助類型細化為急難型和支出型,推動急難型救助覆蓋在深圳遭遇困難的居民;把因疾病、教育等剛性支出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嚴重困難的家庭納入臨時救助范圍,并將救助對象拓寬至持居住證人員及其家庭成員。

十年來,日益發展的慈善事業為社會保障提供有效補充,助力打造弱有眾扶的社會救助格局。作為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深圳積極探索“互聯網+慈善”“金融+慈善”“科技+慈善”,初步形成依法治理、制度完善、規范有序、作用明顯的慈善發展格局。截至目前,深圳共有慈善組織471家,已建立起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捐贈網絡,社會捐贈總額逐年增長。僅“十三五”期間,深圳市年平均捐贈額達58.6億元。在深圳舉辦的九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已累計對接項目2620個,對接金額逾701億元。

一個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在深圳已基本建立。

落地落實各項養老服務政策

十年來,作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深圳未雨綢繆,大力開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以《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為綱領、若干中長期規劃為核心、30余項政策文件為基礎的“1+N+X”多層次養老服務政策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5家養老機構、149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400家長者飯堂和助餐點,實現了社區長者助餐服務全覆蓋。

從智慧養老頤年卡到居家養老智能應用場景,從高齡老年人津貼到家庭適老化改造,深圳這座“科技之城”處處涌動著“智慧養老”的生機與活力。2020年,深圳推出智慧養老頤年卡,實現免費乘坐公交地鐵等八項敬老優待、高齡老年人津貼無感申辦及資格認證,并逐步開發居家養老服務券、長者助餐結算等智能化應用場景。

技術進步是養老服務的有力支撐。深圳大力支持鼓勵企業創新研發老年科技產品、智能養老設備,為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科技助力。目前,全市共有6家科技公司、11個街道、2個區先后入選國家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企業、街道和基地。

健全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十年來,深圳市堅持管好社區“小事”,做好基層治理“大事”,通過實施民生微實事、舉辦社區鄰里節、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建立社區居民公開議事準則等舉措,全力構建與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相適應的基層治理體系。

自2015年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以來,以“群眾點菜、政府服務”的模式,實施項目近8萬件,投入財政資金70余億元,快速解決了社區居民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成功舉辦了十三屆社區鄰里節,為782個社區搭建起了溝通交流、相識相知、守望互助的友好平臺。遍布全市的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作為基層黨建和為民服務的新載體,為社區居民提供情緒疏導、“四點半學校”、慈善公益等各種專業服務,有效營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十年來,社會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現代社會工作發展模式,在助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探索基層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深圳市已有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社會組織293家、從業人員9458人。

2020年—2021年,深圳市政府出臺《深圳關于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的若干措施》和四個配套文件,形成“《若干措施》+N個配套文件+X個社工標準”的系統性制度體系;穩步推進“深圳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建設,全市街道、社區兩級746個社會工作服務站(點)統一掛牌并啟動運作。至此,除深汕特別合作區外,全市街道、社區兩級社會工作服務站(點)實現100%全覆蓋,在冊特殊和困難群體社會工作服務實現100%全覆蓋。目前,已累計向困難群體提供精細化、專業化服務逾1萬人次。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深圳民政將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深圳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標桿。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