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山到城鎮,從土坯房到高樓,全國960多萬貧困人口告別了“養不起一方人”的一方水土,搬遷到約3.5萬個新社區,脫了貧,開啟了新生活。
但同時,從農耕環境走向城鎮,從熟人社會到陌生鄰里,原有社群關系中斷、生活習慣改變,讓部分易地扶貧搬遷居民面臨適應難題。安置規模大、困難群眾多、多民族文化交織,如何促進安置社區“共融共榮”,如何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主題。
上千名社工正如種子播撒在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內蒙古、西藏等十幾個省(自治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他們以專業服務開展了一場“新彌合”行動,“破題”新社區治理的“后半篇文章”。
關系彌合
重建新的熟人社會
“能不能退房子?還是回農村住好一點!”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拿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居民蒙奶奶對社工說的第一句話。
蒙奶奶在大化縣板升鄉弄冠村戈棉屯生活了70多年。那里曾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整屯只有8戶人家。蒙奶奶祖孫五口住在一個破舊的木板房里,靠著低保金和種點“雞窩地”勉強維生。2019年8月,整屯搬遷,蒙奶奶一家住進了敞亮的樓房。但不到一個月,蒙奶奶獨自乘坐3小時班車,再順著崎嶇山路走了1小時,回到大山深處的老房子。
深圳市寶安區扶貧協作駐廣西大化社工服務站(以下簡稱大化社工站)社工知道后,親自去村里把奶奶接回了縣城。蒙奶奶說,新家在十樓,出門一坐電梯就心慌;每棟樓看起來都一樣,出門怕迷路;路上車多人多,擔心出危險,但悶在家里又實在無聊。這讓她十分懷念大山里的生活。
大化社工站主任王道俊看到,新社區適應困難的居民以蒙奶奶這樣的老人居多。打破了幾十年的農村生活習慣,又失去原有村落的熟人關系,社工首先要做的是“關系彌合”,幫助“蒙奶奶們”找回原有的熟人圈,并重建新社區的熟人圈。
搬遷初始,大化社工站和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聯合舉辦宣講會,講解入住政策和社區管理事項,也讓居民熟悉社區資源;社區居委會建立了居民微信群,居民在群里互動,分享入住感受,慢慢熟識,有什么問題三方及時在線上給予回應,線上不能解決的,就入戶。社工還幫助同村同屯的搬遷群眾建立溝通渠道,讓他們彼此知道住在哪里,能經常互相聯絡。
為了讓“蒙奶奶們”敢于走出家門,社工站經常舉辦鄰里節活動,通過文化游園、文藝晚會、樓棟拔河比賽、百家宴席、互助關愛活動等,居民之間慢慢熟悉起來。
蒙奶奶也漸漸適應了城里的生活。“現在每天能自己去市場買菜、跟老姐妹相約鍛煉身體,經常參加社工組織的文娛活動,還學會了和老姐妹微信語音聊天!”王道俊很高興看到蒙奶奶的變化。
除了老人,兒童對新環境的不適應也較明顯。“兒童需要適應完全不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理念,學習城里生活必要的規范。”王道俊說。對此,社工站與大化縣民政局開展合作,實施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服務項目,提供興趣培養、能力發展、社會救助、安全防護等方面的兒童服務。
重建新的熟人圈后,社工有意識地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興盛社區社工站培育了由18名居民骨干組成的“庭院治理達人先鋒隊”;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丹都街道社工站培育了“紅領巾小廣播志愿隊”……參與,讓搬遷群眾的社區認同感、歸屬感進一步增強。
能力彌合
鄉村振興的內生發展動力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曾是貴州省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土地貧瘠,交通閉塞。苗族青年王勇澤就出生在這里。他是村里唯一的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就業。2018年,三寶鄉整鄉搬遷到阿妹戚托小鎮,王勇澤舉家搬遷。
嶄新的樓房、優美的環境、便利的服務,王勇澤享受著搬遷后的美好生活,卻也因為找工作屢屢受挫而一籌莫展。這時,黔西南州中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和社工中心)社工敲開了他的家門。
彼時中和社工中心剛入駐阿妹戚托小鎮,居民對社工感到陌生。社工計劃采取“用便民服務作宣傳,用本土社工作資源”的策略打開服務局面。加之中和社工中心正在小鎮執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三區”計劃,希望通過培養本土社工帶動當地社會工作發展。大學生王勇澤成為中和社工中心的人選。
利用本地人優勢,王勇澤跟著中和社工穿梭在小鎮各個角落,帶領搬遷居民選房,宣傳搬遷政策,安撫居民情緒,探訪困難家庭,開展各種活動……通過一次次跟崗學習,一個個實操帶動,王勇澤的服務能力逐漸提升,他也發現社會工作正是符合自己夢想的事業。2019年9月,他發起成立了晴隆縣阿妹戚托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為小鎮少數民族社工的“領頭雁”。
“我們希望通過支持性服務,促進搬遷群眾能力提升,并帶動更大范圍的發展,讓更多搬遷居民受益。”中和社工中心主任廖志旭說。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北辰社區,社區兒童關愛服務項目、“(準)大學生成長引領計劃”、社區干部定制培訓方案等支持性服務惠及不同搬遷群眾;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幸福馨居社區,社工整合資源開展法律知識、外出務工注意事項等培訓;在貴州省岑鞏縣大榕-涼塘社區,社工發展低收入家庭留守婦女為志愿者,為她們開展面點手藝、美甲課堂以及育嬰師等技能培訓……社工促進搬遷群眾能力彌合,帶來的是生計和就業的改善。
記者發現,在易地搬遷的“后脫貧時代”,這樣的彌合首先發生在更具潛能的兒童青少年、中青年人群中,社工注重增能服務,提升他們的內生發展能力,給鄉村振興和社區治理帶來持續動力。而對于易返貧人口,社工則著重開展探訪、照顧、心理關懷等后續幫扶服務,協助政府實施動態監測,防止他們再度返貧。
文化彌合
社區多民族的共融
每年農歷六月,彝族同胞舉行盛大節慶,各村寨豎起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大家圍著火把一起彈唱、跳舞,徹夜不息。賽馬、斗牛、射箭,讓節慶熱鬧非凡。
“在原居住地,彝族同胞在火把節都會烹羊宰牛慶祝,但搬遷到城市的套房后,養不了羊,殺不了牛,這讓他們很是困擾。”蘭坪縣星火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胡珂告訴記者,傈僳族每年闊時節要舉辦射弩比賽,白族同胞每年二月會要趕集慶祝,這些活動在城市都很難開展。
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要在新社區磨合共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要在新社區傳承發展。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連心中心)看到了這一需求,把民族文化融合、鄉村文化振興作為在永安社區的一個重要服務方向。
永安社區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金頂鎮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共安置搬遷群眾2128戶7857人,來自8個鄉鎮的彝族、普米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同胞搬遷至此。
籌建民族文化館,收集老物件;了解居民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少數民族節日活動;挖掘社區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傳統服飾等素材,培養少數民族文藝及手工藝能人;邀請老一輩民族文化傳承人,給社區兒童青少年口述民族歷史……一系列民族文化保育行動開展起來。如今,傈僳族老人一起唱歌、跳鍋莊,闊時節射靶比賽,少數民族知識問答賽……沉寂的民族文化開始復蘇,永安社區又有了生氣。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傳承對搬遷安置社區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多來自本地區的工作者以專業的視角和方法回應不同民族的需求。”連心中心負責人蘭樹記說。
為此,連心中心在服務中注重使用本社區不同民族身份的青年作為在地社工,組成多民族團隊,并通過培訓與督導,確保他們具備民族工作視野及基本工作能力,帶動鄉村人才的振興。在永安社區,連心中心正是與他們培育的本地社工機構——蘭坪縣星火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開展服務。
搬遷,不只是個體地理位置的遷移。面對環境適應、社會關系重建、心理調適、生計建設、文化融合等問題,社工通過專業服務和“新彌合”治理,讓搬遷群眾不僅搬得出、穩得住,而且能致富、可發展,續寫百萬新居民的生活新篇章。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雜志2021年11月18日)
記者:汪昊、許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