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緊扣“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把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標尺,把“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落實到建設“最有溫度、最接地氣、響應群眾訴求最快”部門的實踐中,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見行見效。
注重以上率下 學思踐悟錘煉黨性
針對社會建設和民政系統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先后召開7次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會議,及時傳達中央、市委有關要求,結合系統實際研究部署。理論學習中心組帶頭集中學習研討,講專題黨課。同時,成立4個黨史學習教育指導組,通過現場督導、隨機抽查等方式,先后對各二級單位黨委、機關各黨總支(支部)進行了4輪指導,確保上下聯動、銜接貫通,形成合力。
為講好黨史故事,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充分發揮系統內紅色資源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今年以來,李大釗烈士陵園共接待6萬余人次參觀。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特色品牌——“政德課堂”,用視頻形式講述八寶山革命公墓40余位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跡,并納入各級黨組織學習清單。截至目前,在學習強國平臺播出12集,播放量超過48萬余次。同時,還結合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組織紅色祭掃活動和烈士公祭儀式。公墓內的政德教育基地先后接待224批次9392人次參觀見學。
此外,積極發揮典型引領作用,精心組織黨史宣講。挑選系統內基層榜樣人物,組建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以身邊的榜樣激發全系統守初心共奮進的力量。舉辦5場“永遠跟黨走 建功新時代”巡回主題宣講,近7萬人次在線觀看。依托北京市民政局黨校教學資源,持續開展“講黨史進社區”活動,為70個社區進行黨史宣講。廣泛開展市行業協會商會綜合黨委“百行百篇頌黨恩演講會”活動,在全市社會組織巡回宣講,引導廣大黨員群眾感黨恩、跟黨走。
注重惠民利民 學史力行辦好實事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始終把為群眾辦實事作為“一把手”工程,今年先后4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辦實事工作。市級層面研究制定31項辦實事重點任務清單,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列入辦實事項目;各二級單位黨委、基層黨組織均制定了辦實事清單,梳理形成570余項任務。截至目前,已完成重點任務29項,11月底前將全部完成。
在養老服務方面,北京市今年加快建設養老助餐服務體系試點,為老年人辦“食”事,提前完成1000個養老助餐點發展任務。在中心城區建成養老家庭照護床位2000張,建成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200個,實現失能老人有人管、留守老人有人幫。
在困難群眾救助方面,開通全市統一的12345未成年人保護熱線,實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工程”。加大對困難群眾救助力度,提高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惠及城鄉低保對象11萬余人。實施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幫助非京籍殘疾人就近就便申請補貼。大力開展救助尋親,累計幫助1000余名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返鄉團圓。
此外,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建立訴求推進機制,積極發揮好12345熱線民政分中心和“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作用,以“每月一題”集中攻堅,收集、分析群眾訴求,推動群眾關注的高頻問題的解決。今年,12345熱線民政分中心總接單量達到3255件,完成回訪12000余件,響應率100%,解決率、滿意率均在94%以上。建立基層聯系點機制,機關及二級單位黨委建立了89個基層聯系點,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到基層聽意見,帶頭出實招辦實事,通過機關為基層辦實事,推動基層為群眾辦實事,不斷提高辦實事的質量。建立公開承諾機制,通過新聞媒體、公開發布等方式就辦實事向社會做出公開承諾,參加“北京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之社會民生建設專場,舉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專題新聞發布會,接受人民群眾監督。
注重攻堅克難 凝心聚力開拓新局
為了推進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聚焦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精治共治、首善標準,注重攻堅克難,凝心聚力開拓新局。
聚焦老有所養,深入推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把養老服務作為“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推進,聚焦全市30.5萬名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完善多層次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打造街道(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聯合體,構建一刻鐘養老服務圈,著力解決好老年人最關心的吃飯和吃藥“兩件大事”,讓更多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聚焦弱有所扶,深入推進全面小康背景下的基本民生保障體系建設。聚焦低收入群體、殘疾人和流浪乞討人員,加強兒童關愛服務,持續提高社會救助標準、擴大救助范圍,把基本民生保障網底兜緊兜牢。
聚焦精治共治,深入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基層治理體系建設。著眼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向基層放權賦能,有序推動社區減負、社區服務站改革、社區實有人口管理等工作。完善黨建引領“吹哨報到”改革向社區治理深化的制度機制,推動治理單元從社區向小區、院落、樓門、胡同等延伸,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聚焦首善標準,深入推進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慈善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慈善組織網絡,培育發展各類慈善組織,大力發展互聯網慈善,倡導全民慈善,引導慈善資源向困難群體匯聚。建設一批標桿性慈善聯合基金、特色化重大慈善項目、有影響力的公益慈善活動,打造首都慈善品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