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四個突出”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網

時間:2022-04-2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貴州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彭 旻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聯組會時強調,要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要針對特困人員的特點和需求精準施策,按時足額發放各類救助金,強化臨時救助,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的目標任務和重點要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力凸顯了基本民生保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繼續認真學習貫徹,突出溫暖救助、高效救助、智慧救助、陽光救助,用心用情用力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網,積極促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堅持人民至上,突出溫暖救助。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工作,就民生保障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反復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兜住民生底線。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部署了6個方面25項改革任務,對社會救助制度進行了總體設計和長遠規劃,要求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密實牢靠,總體適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這些都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為民情懷,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當前,貴州省有農村低保對象186.5萬人、城市低保對象60.9萬人、特困人員9.5萬人,兜底保障人數多、壓力大、任務重。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秉承大愛之心、愛民之心,對困難群眾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打造多層次救助體系。堅持綜合運用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等措施,著力解決好困難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使他們生活得到保障。

持續優化程序,突出高效救助。堅持把高效救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困難群眾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助,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化落實《貴州省特困人員認定辦法》《貴州省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等文件,進一步簡化認定流程,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的認定,不再將“民主評議”作為剛性約束。進一步縮短辦理時限,將受理特困供養申請到提出初審意見的時限,從20個工作日縮減至15個工作日;將受理低保申請、啟動入戶調查的時限,從10個工作日縮減至3個工作日。適度拓寬范圍,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覆蓋的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進一步拓展救助內容,著眼于推進困難群眾多元化救助需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為救助對象提供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增強救助合力,推進民政部門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難社會救助與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住房救助、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等信息互通,會同相關職能部門構建數據共享、相互補充、資源整合、保障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確保各類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

健全監測平臺,突出智慧救助。貴州目前仍然有不少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兜底保障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將堅決扛起民政責任,圍繞“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把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作為鞏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的最有力抓手,充分利用我省作為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發展優勢,創建“大數據+”監測幫扶機制,為救助插上“智慧的翅膀”,進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強化“防漏”“防錯”雙向監測預警系統,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突發嚴重困難人口、重殘人員、重病患者、重災群眾、失業人員等進行動態監測預警,對預警信息組織開展入戶核查,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低收入人口納入救助范圍,做到一戶不漏、一個不落;對不再符合條件的對象及時退保,有效減少“錯保”;對存在醫療、教育、就業等困難的,及時移交相關部門開展專項救助,不斷提高智慧精準救助水平,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加強監督管理,突出陽光救助。堅持以管好用好困難群眾救助資金、增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為主線,著力健全救助資金“閉環”管理機制,完善政策措施、規范運行流程、加大監管力度、提升使用效益,全力推進陽光救助。健全民政、財政、代理金融機構相互制衡、相互監督機制,除機構集中供養、小額先行臨時救助、政府購買服務等財政集中支付資金外,其余到人到戶救助資金,嚴格實行“一卡通”財政集中統一發放。完善預算管理和績效考核制度,加強困難群眾救助資金調度,動態監督市、縣兩級民政部門政策、資金落實到位情況,確保資金高效使用。加強與紀檢監察機關的協作配合,對困難群眾救助資金保障、撥付、發放、使用等情況開展制度化常態化監管。主動在民政門戶網站適時公布民政兜底政策、資金管理辦法、資金預算等情況,在鄉鎮政務公開欄和村(居)務公開欄定期公示救助對象、救助金額等信息,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21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