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人世間,最美不過夕陽紅。“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民政部門胸懷“國之大者”,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謀劃和推進養老服務各項工作,聚焦解決億萬老年人“急難愁盼”,在頂層設計、制度建設、供給改革、質量提升等方面探索創新、持續發力,養老服務實現跨越式發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日趨成熟定型,努力讓億萬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期待變為現實。
應勢而謀,不斷完善頂層制度設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從2012年年底的1.94億人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2.67億人,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有所養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掛念的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審議相關重大政策文件、出席有關會議以及深入基層考察調研時,對養老服務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論述。
黨中央、國務院著眼長遠、應勢而謀,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億萬百姓福祉出發,相繼出臺10余項綱領性政策文件,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跟進出臺政策文件90余項、國家及行業標準50余項,基本確立以法律規章為綱領、國家政策文件為基礎、部門專項政策和標準為支撐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養老服務頂層制度設計的針對性、協調性、系統性逐步顯現。
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上,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老有所養”目標,到《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五方面具體任務,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強調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再到《“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確定為發展目標,一系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重大制度設計,成為養老服務發展的領航燈。
在推動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上,2013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部署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這一年也被業界稱為中國養老服務業“元年”;之后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讓社會力量成為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其后,《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陸續出臺,消除“痛點”,疏通“堵點”,對深化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作出部署,持續推動社會力量成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為強化統籌協調,經國務院同意,由民政部牽頭的養老服務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正式建立,匯聚起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系統合力。
在老年人福利和關愛服務方面,民政部等3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要求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和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相關補貼政策惠及3994.7萬名老年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意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越來越多的特殊困難老年人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因勢而動,持續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
城市養老機構“一床難求”,高齡、空巢、留守老年人缺乏日常照料,失能失智老年人缺少專業照護……十年來,我國精準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持續推進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人民群眾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得到切實滿足。
每天上午8點多,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社會福利中心的特困老年人孫玉瑞都會準時到院子里遛彎,一邊欣賞美景,一邊曬太陽。“這里環境好,飯菜都很可口,護理員還每天給檢測血糖、血壓。”年過八旬的孫玉瑞言談舉止間透露出滿滿的幸福感。
針對特困老年人的需求,各級民政部門推行分散供養和集中供養的方式,確保“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實現“應養盡養”。政府兜底線、保基本的惠老之舉不勝枚舉。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建設街道大馬路社區的長者飯堂,紅燒獅子頭、土豆燜雞、老火湯……各種粵式家常菜美味可口,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吃上價格實惠的熱乎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還可以享受上門送餐服務。作為全國203個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之一,廣州市精準聚焦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大力發展了以“大配餐”服務為重點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并探索建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
從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到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圍繞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的養老服務日益豐富和完善,老年助餐、家庭養老床位、“喘息服務”、農村互助幸福院、適老化改造、關愛探訪、“時間銀行”等各具特色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不斷涌現。目前,全國已建成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2萬個,居家和社區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供給格局逐漸形成。
與此同時,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藥箱、可穿戴設備等科技和產品不斷融入養老服務領域,智慧養老在提高服務效能、增強供給能力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萬一遇到緊急情況,電話另一頭一定有接線員會幫助我。”在上海市虹口區曲陽路街道密三社區袁阿姨家,“一鍵呼叫”電話機令她感到安心。“一鍵呼叫”電話機與虹口區為老服務智能平臺直接相連,平臺可以根據數據庫有針對性地提供主動關愛服務以及緊急救援、陪診就醫等50余項服務。近幾年,上海市通過數字賦能“大城養老”,發布了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促進養老需求和科技深度融合,讓老年人盡享智慧養老幸福生活。
上海實踐是我國智慧養老快速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許多實踐探索也在持續推進中。據統計,民政部等部門目前已開展了五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工作,共評選出202家智慧健康養老示范企業、342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街道(鄉鎮)、86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
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家政保潔、精神慰藉、應急處理……老年人多方面需求都能通過“15分鐘養老服務圈”得到滿足,越來越多的專業服務跟著老人走;農村失能特困老年人在專業機構獲得照護,晚年生活有保障有尊嚴;智能床墊、智能陪伴機器人、紅外感應器等科技產品更多地走進老年人生活,養老更加舒適、方便和智慧,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優化提升。
順勢而為,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為回應老年人多層次、高品質養老服務期待,我國大力推進養老服務“放管服”改革,積極構建養老服務發展新格局,有效破解了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養老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養老服務正朝著更高質量發展。
福山區社會福利中心是煙臺市首家公建民營的區級集中供養特困人員機構,這里環境優美,老年人可以獲得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娛休閑等一站式專業服務。
2013年起,我國確定了242家養老機構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與此同時,養老服務市場全面放開,社會力量真正激活了養老服務“一池春水”。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十年來,我國養老服務快速發展的同時,民政部等相關部門緊鑼密鼓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在安全管理、服務質量、標準規范、綜合監管、人才培養等方面守底線、把關口、出真招,為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守住養老機構安全底線。2017年起,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連續四年開展全國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民辦養老機構消防安全達標提升工程,排查整治服務隱患42萬余處;2022年起,開展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促進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全面達標;修訂《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細化備案、監管、執法等具體措施;印發《養老服務市場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辦法(試行)》,會同有關部門發布《關于推進養老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指導意見》,推進部門協同監管常態化;開展非法集資隱患排查整治和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優化養老服務發展環境。2020年以來,民政部出臺養老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11個,筑牢疫情防線,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
——劃清養老服務“基準線”“等級線”。民政部聯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養老機構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確立了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框架。《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養老機構預防老年人跌倒基本規范》《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養老機構劃清了服務質量“基準線” “等級線”和“安全線”。
——打造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引擎。民政部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修訂頒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將其作為指導養老護理員培養培訓、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規范養老護理職業行為的依據;研究制定《養老護理員培訓大綱》《養老院院長培訓大綱》和《老年社會工作者培訓大綱》,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通知》,明確培養培訓200萬人次養老護理員的目標;通過舉辦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強化激勵引導,增強養老護理員職業吸引力,推動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征途未有窮期,奮斗永不止步。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養老服務事業將繼續在改革中尋求突破、在發展中守護夕陽,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夯基壘臺,打造成熟完善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讓億萬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