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近年來,安徽省緊緊圍繞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統籌發展與治理,讓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居民群眾,逐步探索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基層治理發展路徑。
聚焦改革創新,基層治理展現新圖景。先后出臺城鄉社區治理、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基層民主協商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黨領導下的多方共治機制。合肥市將基層黨建作為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統籌推進街道體制改革、社區居委會規范化建設、社區工作者管理、智慧社區建設,推動社區治理向縱深邁進。銅陵市堅持黨建引領下的多方共治,“鄰里中心”建設蓬勃興起,“15分鐘生活圈”功能更加完善。銅陵市銅官區、蕪湖市和合肥市包河區先后被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合肥市廬陽區、銅陵市義安區、巢湖市、天長市、懷寧縣5個縣(市、區)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
聚焦民生保障,服務格局展現新氣象。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有力推進,每百戶居民平均擁有社區服務用房面積超30平方米。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縣(市)、一站式服務大廳實現全覆蓋,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平均超300平方米。“五社聯動”優勢充分發揮,建設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285家,村(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點887個,全省持證社會工作者1.4萬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超8萬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力量依托各級社工站,在居家養老、兒童關愛保護、矛盾糾紛調處、社區矯正等方面開展廣泛服務。在全國率先設立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逐步鋪開。以社區服務中心(站)為支撐,其他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為補充的城鄉社區服務格局逐步完善,社區治理“一盤棋”格局有效構建。
聚焦優化服務,放權賦能探索新路徑。智慧化手段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頒布實施《智慧社區建設指南》地方標準。開展四批智慧社區建設試點活動,形成銅陵市“城市超腦”、合肥市包河區“網格化+”智慧社區、黃山市黃山區“慧力生活”等試點經驗。深入推進減負增效,社區門前掛牌、社區履職事項逐步規范,以群眾滿意度為標準的社區考核機制日益健全。涌現出一批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和具有安徽特色的優秀社區工作方法,20人被確定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秀社區工作者。志愿服務廣泛開展,全省注冊志愿者1190萬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活躍在社區。全域網格化服務管理持續推進,城鄉社區發揮貼近居民的優勢,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社區矯正、特殊人群監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聚焦多方共治,三治融合激發新動能。基層民主協商全面鋪開,開展三批省級城鄉社區協商示范創建活動,18家單位被確認為第一批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建設單位。扎實開展以村(居)民小組、自然村等為單元的自治試點,有效縮小自治半徑,推動治理重心、管理、服務、資源進一步下移,增強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意識。豐富居民議事協商形式,有效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廣泛推行民主協商“六事”工作機制,不斷壯大居民自治委員會、社區協商委員會、居民理事會、鄉賢議事會、紅白理事會、文化活動和志愿服務等隊伍,探尋居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歙縣通過建立健全“一約四會”,拓展自治形式,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主動性顯著提升。旌德縣建立村(居)民遵守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綠幣”保障體系,通過完善積分制管理模式,創新豐富基層治理載體,激活了基層治理內生動力。
聚焦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進展。主動對標學習滬蘇浙,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系機制,2020年在浙江省湖州市舉辦以“和諧共治與精密智治的制度創新”為主題的長三角民政論壇,發布《長三角基層治理藍皮書》,簽訂《2020長三角民政論壇合作交流框架協議》。深化長三角養老服務區域合作,舉辦首屆長三角養老護理員大賽,參加長三角人大系統養老服務論壇,在宣城、池州、黃山等地打造5個長三角康養基地,推動宣城、安慶、池州等地民政部門與滬蘇浙市縣(區)簽訂養老服務合作協議。立足安徽、面向長三角,在協作融合中推進安徽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
堅守趕考初心,答好時代答卷。“十四五”時期,安徽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推進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奮力譜寫安徽基層治理新篇章。
(作者系安徽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張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