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朱良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的重要講話,明確了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過認真學習,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體會。
第一,總書記專門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體現了對基本民生保障的高度關注,體現了對困難群眾的關心關注,凸顯了基本民生保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使民政干部底氣更足、士氣更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對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這次圍繞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基層社會治理等工作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讓我們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清晰、努力方向進一步明確,廣大民政干部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第三,總書記對困難群眾的關心關愛,充分說明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盡快補齊民生短板,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不僅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必由之路。第四,總書記對民政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時刻提醒我們做好民政工作任重道遠,要結合河南實際,查找差距,補齊短板,履職盡責,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貢獻。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河南省民政系統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兩個確立”轉化為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緊密聯系實際,在為民愛民、履職盡責中進一步彰顯擔當作為,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加快“建”,實施養老服務設施“五個一”建設工程,到今年年底,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1所縣級養老服務設施,每個街道建成1處綜合養老服務設施,每個社區建成1處養老服務場所,實施不少于1萬戶的經濟困難特殊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推動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老年人入網人數達到1000萬人以上。注重“用”,提升養老服務設施使用效能,加強機構運維保障,引導更多市場主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在落實各項建設運營補貼的同時,采取“以大帶小”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訂單式、菜單式服務,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加強“管”,啟動全省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萬人助中心”活動,動員省、市、縣三級民政部門2.6萬名工作人員下沉一線,對口包聯1.6萬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發揮民政干部信息員、協調員、聯絡員作用,指導開展工作、掌握運營情況、主動提供服務,做到聯系人員上墻公開公示、運行情況入網實時監管、評價計分納入考核體系,促進養老服務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夯實兜底保障基礎。把牢審核關口,針對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可能存在的問題隱患,進一步規范運行機制,優化工作流程,對縣級民政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加強指導,健全主動發現機制,組織抽查檢查,做好資金監管。加快平臺建設,全面建成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開展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認定和信息錄入,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功能,并實行動態管理。堅持動態調整,將符合條件的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突發嚴重困難戶等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供養范圍,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等,做到“應保盡保”。
三是深化特殊困難群體關愛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補齊農村社會福利短板,加強對農村老年人、兒童、‘三留守’人員等特殊和困難群體的關心關愛”“關心關愛精神障礙人員,堅決杜絕欺凌虐待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違法行為”。對此,省民政廳對疑似精神障礙流浪乞討人員開展市、縣、鄉、村街面排查工作,建立全鏈條閉環式服務保障體系,協同相關部門建立疑似精神障礙流浪乞討人員緊急隔離、發現報告、臺賬信息庫、定期回訪等工作制度,積極配合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專項行動。摸清精神障礙患者底數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資源數量,持續推進社區康復服務。加強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按照床位500張以下、床均建設投資不高于15萬元、建設周期2—3年測算,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力爭2025年每個省轄市都建成一所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此外,按照年初確定的重點工作任務責任清單,對兒童福利保障、未成年人保護、流浪乞討救助管理、農村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任務層層分解,把工作措施方案化、具體化,確保件件落實。
四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我們將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為契機,建立完善全省基層治理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積極開展“雙治理”示范創建活動,培育5個“雙治理”示范區(市、縣)、10個“雙治理”示范街道(鄉鎮)、30個“雙治理”示范社區(村),形成基層治理創新實踐品牌。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助力下,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數治融合,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