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流調隊伍,每天打上千次的問詢電話;身穿防護服,挨家挨戶開展核酸檢測;想方設法協調,耐心回應解決居民“健康寶”彈窗問題……北京市本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流調溯源、核酸檢測、物資保障等一線工作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們從各行各業匯聚到一起,用青春活力筑牢疫情防控堅實防線,抗疫一線處處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響應號召成為一線志愿者
朝陽區雙井街道是本輪疫情較為嚴重的區域,疫情暴發后,青年干部盧剛便和其他三名同事響應社區召喚,來到雙井街道百子園社區,支援核酸檢測工作。
“下一位”“您把身份證這樣拿就好”“稍等,我核對一下信息”……前來采樣的居民源源不斷,盧剛穿著防護服拿著手機認真為居民錄入核酸采樣信息,嘴里也沒有閑著。連日來,盧剛和他的同事們堅守在核酸檢測采樣點的各個崗位上。前期因采樣任務繁重,工作人手不足,每個人每天基本都達到了七小時以上的在崗時間。
像盧剛這樣響應社區號召加入疫情防控的青年志愿者,在北京還有很多。
在朝陽區呼家樓街道金臺社區,志愿者張宇軒每天在核酸檢測點參與維護秩序等服務,作為首都醫科大學的大一學生,五一期間,張宇軒報名加入社區核酸檢測志愿者隊伍。
立足所長為戰疫出力
疫情突如其來,北京護國寺中醫院的護士姚靜所居住的北京市通州區通運街道芙蓉社區百合灣小區被劃定為臨時管控區,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姚靜就地轉變身份,成為一名抗疫志愿者,在“家門口”為街坊四鄰提供醫療救治服務。
小區內一位剛剛做完乳腺癌切除手術的阿姨傷口感染,急需換藥處理。姚靜二話沒說就趕到阿姨家中,查看傷口感染情況,緊急處理化膿傷口,并承諾會定期到阿姨家幫其傷口換藥。
面對感謝,姚靜說:“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救治傷者是我的天職;作為社區大家庭的一員,鄰里守望、互幫互助是我的本分。只要大家有需要,我肯定會隨叫隨到。”
北京市朝陽區朝外街道“潮外·社區青年匯”的青年社工楊潔是一名抗疫一線“老兵”,在協助朝外街道完成核酸檢測后,她又承擔起電話流調數據匯總任務,通過將居民健康寶、行程碼以及各類支付信息數據匯聚起來,從中摘出清晰的軌跡線,判定同時空交集的密接人和末次接觸時間,最后將準確數據匯總上報,作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依據。
由于有些重復的信息所涉及的病例、點位、時間不同,需要盯著屏幕仔細核對,一天下來,楊潔眼睛酸脹難忍,即便如此,她仍然堅持認真仔細核對數據,不放過一個疑點。
下沉社區哪里需要在哪里
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市級機關事業單位青年積極響應、踴躍報名、馳援社區。
在豐臺區崔村鎮,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青年突擊隊。突擊隊共有成員54人,全部由機關80后人員組成。疫情發生后,青年突擊隊主動回村報到,與村級干部形成合力,參與卡口值守、人員信息摸排,堅持“快一分,擴散的風險就減一分;準一分,防控的效果就好一分”的工作思路,從嚴、從實、從快、從準開展風險人員核實工作,并協助村莊及時進行落位管控。在完成本鎮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馳援兄弟鎮街、兄弟區,筑牢鎮域防疫屏障。
青年王圣杰是朝陽區雙井街道廣外南社區志愿者。“配合社區,融入一線!”是王圣杰對自己的要求,在多天的志愿服務工作中,他摸索出了自己工作的“五步法”。一是要做好摸底核查工作,這是對居民信息的統計;二是要和小區樓長緊密配合,這樣能夠快速準確地將物資送到居民手上;三是上門開展核酸檢測時對待居民一定要有耐心,有禮貌,有態度;四是要合理分工、團隊配合,高效做事;五是要體現人文關懷,做好居民的情緒安撫工作。
來源:《中國社區報》
記者: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