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 輝
春梢萌發,山花爛漫,為期5個月的浙江省“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落下帷幕。5個月來,浙江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258人次,巡查10896次,發放食物、衣物、棉被、防疫物資9905份。
浙江省的高質量寒冬救助帶來六點啟示。
啟示一:周密部署,切實兜住民生底線
2021年11月5日,浙江省印發《關于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把“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納入各級民政部門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歲末年初重點工作抓緊抓實。各地均制訂了相關工作方案或發出通知,落實屬地責任,強化部門聯動,提前儲備棉被棉衣、保暖內衣褲、帳篷、食物以及防疫物資等。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浙江省民政廳進一步作出安排,對因疫情影響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性困難的群眾,包括外來人員,及時給予臨時救助,并提供必要的物資幫助,生活無著人員可向救助管理機構申請救助,要求各地切實兜住民生底線。
啟示二:多方聯動,各部門同向發力
專項救助行動期間,浙江省各級民政部門加強與公安、衛健、交通、城管等部門溝通聯系,密切協作,形成合力。 紹興市將《冬季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的有關建議函》發給各相關部門,明確工作重點,厘清部門職責,提高流浪乞討人員發現能力和救助效率。衢州市、金華市等地有效借助群眾、社會組織、110指揮中心、數字城管、“熱心幫幫團”、救助微信群、便民服務平臺和24小時求助熱線等,及時進行信息溝通,開展身份甄別,做好應急處置,極大地提高了專項救助行動成效。
啟示三:精準摸排,確保無遺漏無死角
各地按照要求對城區重點道路、公園景點、地下通道及橋梁涵洞等流浪乞討、露宿人員主要活動區域進行摸底排查。杭州市打造“一人一檔一畫像”數字化、信息化動態管理模式,通過全面巡查、精準摸排的方式,有效掌握49名在杭長期流浪乞討人員基本信息、分布情況及活動規律,為應對寒潮快速行動提供精準方向。嘉興市通過痕跡化管理、救助日志、救助清單、拉網式救助排查及時確認制等方式,為有就醫需求、未成年、精神障礙等特殊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必要救助和御寒物品。麗水市創新推出“流動救助站”,打造全時段、全區域立體循環流動巡查模式,有效確保了救助巡查工作無遺漏、無死角。
啟示四:嚴防疫情,救助對象“零感染”
今年春節至今,浙江部分地方發生點狀疫情。各地救助管理機構迅速落實24小時值守制度,響應110社會聯動機制,完善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嚴格落實測體溫、查行程、亮綠碼、戴口罩等措施,強化通風、消毒等工作,做到事事有反饋、件件有落實,實現對站內工作的閉環管理,確保服務環節全流程安全。湖州市制定防控風險等級差異化救助流程,對受疫情影響臨時陷入困境的外來務工人員和其他特殊過渡人員及時落實安置工作。舟山市指派專人負責接領流浪乞討人員,暢通返鄉渠道,嚴格落實交接程序,嚴把“入站關”“隔離關”和“送返關”,實現救助對象“零感染”。
啟示五:大力宣傳,廣大市民同頻共振
浙江各地民政部門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和網站主動發聲,宣傳救助政策措施,講述救助故事,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邀請媒體參與督查行動。杭州市邀請“兩代表”“一委員”,招募群眾志愿者,聘任社會監督員,與知名公益組織建立長期連線,以請進來走出去、線下參與線上直播等多種方式,將救助影響力由部門內部擴展至社會領域,將救助內涵由職能管理提升為社會共治。浦江縣加大“寒冬送溫暖”宣傳力度,在“詩畫浦江”APP、“浦江論壇”“浦江發布”、浦江電視臺上發布倡議書,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圍。常山縣救助管理站通過發動縣陽光志愿者協會志愿者參與城區范圍內的日常巡查和救助工作,有效勸返流浪乞討人員6人次、現場救助10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發放《告市民書》和《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服務手冊》等宣傳資料約1.39萬份。
啟示六:數字化尋親,助流浪的心回家
為進一步鞏固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成果,并實現與“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有效銜接,浙江各地加大尋親力度,拓展尋親思路,整合社會資源,提高尋親實效。通過數字化改革,部分地區通過“聽”求助人員口音、“比”人臉相似程度、“采”DNA信息比對、“推”送到全國救助尋親網等多種方式,對沒有任何身份信息的特殊救助對象開展尋親。臺州市救助管理站聯合臺州市公安局啟動“智慧尋親救助”,依托人像比對、DNA等技術,全力幫助受助人員找到家人、回歸家庭,實現團圓夢。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