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疫情揭開基層社會治理“大考”的帷幕,城鄉社區作為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守牢“底線”,考驗的是基層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許多地方都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各基層組織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抗臺救災等多次重大突發性事件中都經受住了考驗,這得益于海曙區一直堅持創新完善基層治理工作。
筑牢紅色堡壘
提升基層組織力
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黨的基層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引領帶動作用,廣大黨員沖鋒在前,是基層社會治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中堅力量。黨建引領,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強化組織陣地建設,關鍵時刻守得住。建強社區“大黨委”,提升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全面開展“鋒領網格”,充分發揮網格切塊城鄉社區治理最小單元作用,確保組織全覆蓋。
強化黨員隊伍建設,關鍵時刻沖得上。連續10年實施“鋒領頭雁”計劃,統籌培養社區黨組織書記,在帶頭履職中建強“鋒領雁陣”。完善黨員向社區報到機制,組建“1+1+n”網格服務團隊,引導黨員群眾積極參與網格事項的發現、上報和處置。
強化服務能力建設,關鍵時刻供得上。總結黨員“一人一崗”20年品牌經驗,建設鋒領巢黨員志愿服務站,集聚城區志愿服務團隊資源開展入村服務,促進城鄉資源共享。依托81890公共服務平臺、“甬·志愿”APP、熱線和網站,孵化培育數百個專業化團隊,服務基層群眾數萬人次。
海曙區構建以黨的領導為軸心體系,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化基層治理網絡,憑借立體化網絡,實現了在基層社會治理領域行政力量和社會力量的多層次有機結合。
打破體制桎梏
激發居民自治力
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基礎部分。人民群眾既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也是治理成果的享有者,只有不斷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引導群眾和各類組織參與,才能激發社區內部活力。
體制改革,讓群眾自主做。2003年海曙區在全國率先全面推進居委會直選,社區采用選聘分離機制,建立專職社工隊伍,積極推進社區居民自治;2005年率先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2006年全面推廣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模式;2009年實現選舉全過程的民主監督;2013年獨創社區居委會委員“專兼結合模式”;2015年創新社區社工“政務居務”崗位設置,更好為民服務;2020年推進社區治理“統分沉”改革,建立“一委一社+區域公共服務中心+小區自治站”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實現高效居民自治服務。
議事創新,讓群眾自己說。2013年海曙區引入“開放空間”技術,居民在開放空間中討論、讓步、做決定,最后得出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做出社區治理的“最優解”。2015年形成標準化規范并全區推廣以來,收集群眾各類意見建議近萬條,事件有效解決率近90%,居民滿意度達95%。參與對象從黨員骨干、居民代表向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等不斷擴展,有效體現群眾主體地位,發揮居民群眾主力軍作用。2021年升級打造“涼亭下(開放空間+)”模式,融合“村民說事”,著力推進城鄉統合,以小區自治站為平臺,開通“涼亭下”線上版,將自治功能延伸到居民家門口。
經過不斷探索,海曙區明確村(居)委會抓自治、社區工作者抓服務的主體功能定位,落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優化基層群眾自治方式,建立起公共服務上浮,自治重心下沉的系統化社區治理共同體。
發動“智慧引擎”
激活社會動員力
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精準化、精細化和便民服務智慧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社會治理“一網統管”、社會參與“多方協同”,助力高效能基層治理。
智治融合,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海曙區建立區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一站式”實現各類矛盾糾紛、信訪糾紛的內部流轉、在線調解和就地化解。建強全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體系,對接民生e點通、81890首問首接事件流轉等平臺,統一由基層治理四平臺“一個口子”流轉至鎮(鄉)街道,實現四級貫通,讓矛盾化解在基層。開發“鄰e家”云享鄰里中心平臺,突出“服務+管理”雙重功能,形成設施智能、服務便捷、治理精細、環境宜居的未來社區數字化體系。
“五社聯動”,撬動社會力量協同化。2010年海曙區成立全省首家區域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建設區、鎮(鄉)街道、社區(村)三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創立政府購買服務和公益創投機制,打造寧波善集公益一條街品牌,被譽為新時代“楓橋經驗”。2021年在“三社”基礎上加入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兩個創新因素。“五社聯動”,增強對志愿者和慈善等資源的動員,廣泛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基層治理上來。
整體智治,以數字化為手段,破解基層社會治理矛盾,以機制創新為媒介,動員多方主體協同參與,不斷優化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中國社區報》作者: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