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如何進一步提升養老機構疫情防控能力
——專訪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

時間:2022-07-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馬麗萍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養老機構正常運營受到了很大沖擊。疫情下養老機構面臨哪些挑戰?對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又有哪些啟示?針對這些問題,今年4月至6月,全國高校首個老齡科研實體研究院——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成立專項課題組,在全國開展了“新冠疫情對養老機構的影響”線上專題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課題組負責人、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

調研覆蓋29個省份的三類機構

記者:據悉,該報告是目前國內關于疫情對養老機構影響的第一份數據調研報告。您能介紹下相關背景情況嗎?

吳玉韶: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高度重視疫情對養老機構影響的研究,課題組為此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次調研主要采取線上問卷調查、線上座談會、電話回訪等方式。累計回收問卷546份,其中有效問卷539份,有效率達98.7%,調研覆蓋29個省份,主要包括民營(占比52%)、公建民營(占比33%)、公建公營(占比11%)三類養老機構。針對養老機構負責人設計了涵蓋“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心理慰藉、經營管理、經驗和建議”5個方面的42個調查問題。其中52%的機構為連鎖養老機構,87.2%的機構位于城鎮,12.8%的機構在鄉村。

疫情下養老機構面臨四大挑戰

記者:調研中發現疫情下養老機構主要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

吳玉韶:調研發現,疫情期間養老機構主要面臨以下四方面挑戰。

疫情防控方面。養老機構現有場地無法達到“三區兩通道”要求(51.76%的受訪機構)、缺乏專業人員(61.04%的受訪機構)、機構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率相較居家老年人明顯偏低,這三方面是養老機構防疫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

物資和醫療保障方面。生活物資方面,40.84%的機構在封閉管理期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物資短缺。防疫物資方面,8.24%的機構表示經常或一直存在防疫物資短缺的情況,主要為公建民營、民建民營機構。醫療物資方面,35.52%的機構存在一些急需醫療物資(如導尿管)短缺的情況,60%的機構存在藥品短缺的情況,尤其是罕見病、精神類藥物。

心理慰藉方面。調研中受訪機構反饋,長期封閉管理造成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困擾著機構工作人員和老人。據養老機構負責人反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存在焦慮、睡眠障礙、多疑、抑郁、強迫思維或行動、恐懼等心理困擾,其中76%的機構工作人員突出存在焦慮和睡眠障礙問題;25.6%的機構老人以上現象呈加重趨勢,亟待關注。

資金、人力資源管理方面。66.05%的受訪機構表示2020年以后,年平均營業收入比疫情前明顯有所下降,其中78.37%的機構下降率不超過40%。68.83%的機構反映由于疫情期間員工的總體工作負荷增加導致機構人手出現短缺,60.48%的機構疫情期間出現員工離職導致人力資源匱乏。

有效應對疫情的五方面啟示

記者:通過此次調研,養老機構在應對疫情方面有哪些啟示?

吳玉韶:調研發現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機構面臨諸多挑戰,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對未來提升養老機構管理有五方面啟示。

疫情防控壓力大,專業人手是關鍵。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壓力突出表現在“缺人手”和“不專業”方面。有四成的機構希望進一步加強專業指導和培訓;部分無法達到防疫場所要求的機構,需加快進行改造;針對新建機構,對選址、空間布局、通風系統等應盡快制定新標準。此外,老年人基礎病較多,養老機構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對此,應加強宣傳,同時做好接種前評估、接種中管理和接種后不良反應追蹤。

就醫配藥遇難題,醫養結合尋突破。疫情封閉管理期間,機構老年人就醫配藥問題突出,特別是呼叫120急救難、精神類藥物短缺。調查顯示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依靠百米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養結合模式有助于緩解養老機構醫療物資短缺等問題,這對深入研究有效的醫養結合模式提供了經驗參考。

不良情緒問題大,心理慰藉須重視。調研發現,養老機構長期封閉及由此造成的工作負荷大、活動受限、無法見到家人等,導致機構內工作人員心理壓力巨大;長期封閉、求醫問藥難影響著機構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調查發現,64.47%的機構因封控管理無法開展院內活動,90%以上的機構老人僅能通過電話、視頻連線等方式與家屬保持聯絡。

特殊物資保供難,集中采購來幫忙。對于封閉管理期間,機構出現生活物資和醫療物資短缺,建議制定疫情突發時期養老機構應急保障制度,以區縣或街鎮為單位建立物資保障、就醫配藥等專項保障隊伍,降低采購員外出風險,同時需儲備一定量的應急物資。

經營管理挑戰大,紓困政策有三盼。疫情下,養老機構營收下降、成本攀升,經營壓力較大。調查顯示,七成以上機構曾獲得過政府支持,機構對紓困政策有“三盼”:一盼精準防控,在嚴格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同時,希望各地能根據疫情實際發展情況,精準施策,避免防控層層加碼;二盼資金幫扶,機構普遍希望近期能獲得直接補貼、減租降費、稅費減免、防疫物資發放等直接或間接資金支持;長期來看,希望拓寬融資渠道,創新專門針對養老機構的金融支持渠道;三盼人力支持,機構希望近期能獲得專業社工支持,長期來看,希望切實建立養老行業專業服務和管理人才培養體系。

后疫情時代提升養老機構服務的三方面建議

記者:在后疫情時代,調研組對提升養老機構服務有哪些建議?

吳玉韶:過去10年,原本以穩定常態為基礎設計構建的養老服務體系在疫情期間面臨諸多挑戰,后疫情時代如何完善養老機構服務體系,調研組有三方面建議。

加強養老機構應急體系建設。國務院《“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制定老年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和指南,加強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制度和能力建設。”這就要求養老機構加強應急體系軟硬件建設,硬件包括場所、設施、通風系統升級改造等,軟件主要是加強專業人員的招募和培養。

提升養老機構專業化管理水平。面臨疫情考驗,更應提升養老機構專業化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政府出臺相應的紓困政策,持續加強養老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特別是機構負責人的戰略管理能力、一線護理人員的專業服務能力,擴充醫療專業人才隊伍,同時加強智能照護技術的研發和使用。

關注機構養老服務體系的長期發展。調研發現,面對疫情壓力,采取不同運營方式的養老機構,抗壓能力也呈現異質性,可加強對養老機構運營模式的深入研究。針對疫情期間的看病難題,要研究如何做實醫養結合模式,實現養老與醫療服務體系有效銜接。同時,構建專業化人才隊伍,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