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小宇(化名)在父親去世后與患病的母親一起生活,被納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我們每月至少到他家走訪2—3次?!苯眨瑥V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社會救助服務站負責人盧琦琪與同事一起入村走訪,了解包括小宇家在內的困難群眾近況與需求。
盧琦琪所在的大崗鎮社會救助服務站,是廣州市全面規范和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水平的一項舉措。設在鎮(街)的社會救助服務站與設在村(居)的社會救助服務點,就近為困難群眾提供社會救助申辦、信息核對、服務管理,廣受社會好評。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為提升社會救助效率,廣州市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綜合救助體系,深入推進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著力實現“精準、高效、智慧、溫暖”救助,為民生兜底,為群眾解憂。
健全機制實現精準救助
近年來,廣州市不斷健全社會救助政策體系,完善救助工作機制,提高保障標準,綜合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
建立與低收入居民食品消費價格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資標準、財政保障能力等相掛鉤的低保標準科學增長機制。2022年,全市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196元,城鎮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914元。加強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銜接,依托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護理服務;對有集中供養意愿的特困人員,就近分類安置到相關供養服務機構,確保其供養需求滿足率達100%。
出臺低收入困難家庭救助政策和消費性減免補貼政策,將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標準但低于低保標準1.5倍的家庭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完善慈善救助機制,實施醫療、生活救助項目,今年1月—5月,共開展慈善救助1萬余次,資助金額1224.28萬元。
強化臨時救助急難幫扶機制。將遭受意外事件、突發重大疾病等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員納入緊急型臨時救助范圍;將因醫療、教育等必需支出導致生活困難的家庭納入支出型臨時救助范圍;逐步取消戶籍地、居住地限制,由急難發生地先行救助。強化動態預警及定期核查管理,今年4月起,每月對約6萬名在冊救助對象家庭的人口、房產、車輛等信息開展全覆蓋動態核查。
同時,創新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制定跨省核查工作規程,推動跨區域信息共享;拓展核對應用范圍至7大部門18項救助福利工作。今年1月—5月,共完成核對4.03萬起、7.27萬人。
深化改革實現高效救助
近年來,廣州市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提高社會救助工作效率和易及性。
構建協同推進機制。制定出臺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凝聚多方力量形成救助合力,共同推動救助工作高質量發展。發揮市、區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議事協調機制作用,及時研究解決社會救助難點工作。
夯實基層救助服務有效供給。制定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的實施意見,全市充實配備基層經辦人員430余人;在全市各鎮(街)、村(社區)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站186個、社會救助服務點2816個,并在各村(社區)指定社會救助協理員,強化主動發現、完善救助響應,以專業、溫暖的服務實現高效精準救助。
健全完善轉辦轉介銜接機制。建立“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機制,對暫不符合社會救助申請條件但生活確有困難,或經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難的群眾,及時轉介慈善組織、社會力量開展幫扶。今年1月—5月,發放慈善救助金8.6萬元。
推進社會救助審批管理工作數字化、智能化。建立社會救助一體化平臺,設立社會救助專項應用共享目錄,實現社會救助業務“一網通管”,全流程網上辦理。實施社會救助領域“一證一書一清單”改革,實現救助事務“全省通辦”和低保業務“全城通辦”。
科技賦能實現智慧救助
廣州市探索創新“物質+服務+技術”綜合救助方式,為困難群眾提供更智能的多元服務。
健全完善“主動發現+報告處置”機制。推廣應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系統,積極開展“政策找人”。對已納入救助范圍的低收入人口,監測相關社會救助政策是否落實到位;對暫不符合救助條件未納入救助范圍的低收入人口,重點監測是否符合相關救助條件,一旦發現符合救助條件,及時納入相應救助范圍。
探索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應用。研發并應用機動車輛價格智能評估模型,大幅節省救助申請人實物財產評估時間和成本。自2022年1月以來,已完成1586臺車輛的智能評估,節約財政資金30余萬元。
推進“互聯網+救助”改革。建立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六張網系統”,匯聚政府救助、社會組織幫扶、社工扶助、志愿服務等千萬條數據信息,構建困難群眾“全息畫像”,實現救助需求“瞬時達”、服務“指尖辦”。全力打造“穗救易”服務品牌,構建“線上+線下”協同機制,采取“人工電訪+AI電訪”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發現并解決群眾生活困難。
“穗善穗美”實現溫暖救助
近年來,廣州市通過深化民生服務,讓社會救助更暖心,也讓城市變得“穗善穗美”。
深化“黨建+社會救助”。著力抓好困難群眾疫情防控和民生兜底保障,將“黨建+社會救助”融入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中,引導黨員主動參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開展民政系統“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2021年度累計發動1903名民政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困難群眾3500余人。
提高綜合保障水平。實施分類救助政策,對申請低收入家庭救助中的就業人員、離退休人員分類扣減其家庭收入,降低救助門檻;對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在校學生、無子女老年人、大病患者按照低保標準的20%發放生活補助金;對低保等困難群眾實施水、電、燃氣等9項消費性減免及補貼。
實施能力提升行動。2020年出臺提升低保及低收入困難群眾就業能力三年行動計劃,對有就業能力的低保及低收入困難家庭,由鎮(街)統籌轄區資源,采用“一戶一策”制定就業幫扶措施,通過心理輔導、技能提升、推薦就業等方式,幫扶就業創業,實現“造血式”發展。2021年,累計開展就業技能培訓7884人次,成功推薦418名困難群眾就業。
廣州還連續9年開展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2021年,扶持了10余個困難群眾服務項目。自2017年起,連續5年開展“仁醫惠民·愛在羊城”困難群眾免費義診活動,為6500名特困老人、1200名低保及低收入困難群眾提供了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