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通訊員 劉志東
深入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深度貧困村看望困難群眾,在大同市云州區西坪鎮坊城新村看望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冒雪來到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看望慰問受災群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山西考察,每次都把看望困難群眾、了解百姓生活作為重要行程。他強調:“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是我們黨百年來的執著追求,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代接著一代干。”
十年來,山西省民政系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新時代民政工作的根本遵循,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為民愛民、守正創新”,凝心聚力,踔厲奮發,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心全意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基固本,用民政事業的發展成就書寫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厚植民生情懷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十年來,山西省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著力構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社會救助體系,使各項制度更加健全完備、機制運行更加高效順暢、服務管理更加便民惠民、兜底保障更加有力有效,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度不斷完善。出臺政策文件規范低保標準確定、對象認定條件和審核審批程序,建立完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救助對象分類動態管理、低保標準調整等制度機制。在鄉鎮(街道)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取消僅在戶籍地申請臨時救助的限制,由急難事項發生地的鄉鎮(街道)或縣級民政部門實施臨時救助。實施鼓勵簡政放權、暢通申請渠道、開展陽光救助三項舉措,讓救助服務更加便民惠民。全省有21個縣將低保、特困供養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了235個鄉鎮(街道)。省、市、縣三級開通了129條社會救助熱線,全面推行社會救助業務“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和“一網通辦”。
標準逐年提高。認真落實省委關于民生政策三個“只增不減”的要求,累計投入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538.7億元。逐年提高救助標準,全省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從2012年的每人每月308元、每人每月148元提高至目前的628元、496元。從2022年起,各縣(市、區)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按當地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40%和45%—55%確定。
兜底作用凸顯。著力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對無力脫貧、無業可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政策性兜底脫貧,出臺了“脫貧不脫保”“低保漸退”“收入扣減”“分類施保”“單人保”等一系列兜底保障措施,將52.8萬貧困人口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實現應兜盡兜、應保盡保。深入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鞏固提升行動,切實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彰顯民生溫度
基層社會治理出新出彩
十年來,山西在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上做深做實。突出黨建引領,夯實基層基礎,多措并舉全面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出新出彩。
精準破題,基層治理提質增效。開展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全面健全制度保障體系,清單化督導目標落實,攻堅破題,務實解決基層反映的難點堵點問題。強化社區設施建設,實現社區服務提檔升級,惠及500余萬名居民。扎實推進社區職業體系建設,落實“三崗十八級”薪酬保障制度,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分層級開展“5G+”智慧社區試點,提高智能化治理水平。總結32個易地搬遷社區治理經驗,帶動提升為民服務能力。穩妥合并行政村,優化鄉村布局。出臺村級組織履責清單,推動基層減負增效,“社區萬能章”專項整治取得實效。創建鄉村治理示范社區“善治村”1200個,全面修訂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提升“三治融合”鄉村治理能力。大力推動清廉村居建設。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深入開展“雙百雙培雙帶動”跟蹤指導行動,推進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
規范發展,社會組織迸發活力。全面加強新時代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在有形覆蓋的基礎上推進有效覆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服務完成三級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行政許可事項辦結時限大幅壓減,實現“零跑腿”“全程網辦”。全面完成1575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任務。深入開展規范社會團體分支(代表)機構專項整治、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清理整治、常態化開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等6個專項行動。引導4203家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投入資金10.27億元,受益群眾121萬余人次。
服務大局,區劃地名穩妥推進。制定印發《山西省設鎮標準》《山西省設街道標準》及行政區劃變更風險評估、實地調查、組織實施、檔案管理等專項工作制度,全省行政區劃管理工作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深化研究論證,立足于更好地服務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行政區劃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優化鄉級行政區設置,規模結構和小城鎮空間布局更趨合理。完成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形成11大類、37.11萬條普查成果數據。圓滿完成了全省第三和第四輪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界線聯檢工作。常態化開展界線領域風險隱患排查,促進邊界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創新探索,慈善社工加快發展。政策法規更完善,2019年修訂《山西省志愿服務條例》,2021年制定出臺《山西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慈善倡導更積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省參與疫情防控的志愿者達70余萬人次,各級慈善組織接收捐贈款物11億多元;2021年山西省秋汛發生后,全省127家社會組織參與一線救援,參加救援志愿者達 3萬余人次,全省各級民政部門、紅十字會和慈善會共接收捐贈款物17.36億元。社會工作更有力,2021年啟動全省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目前共有612個鄉鎮(街道)掛牌設立社工站,900余名駐站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的作用初顯。
增進民生福祉
基本社會服務可感可及
十年來,山西以精準化和優質化為目標,全面推進養老服務,加強兒童和未成年人保護服務,改革殯葬服務,優化婚姻服務,合理拓展服務內容,集中資源做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的便民利民水平,讓基本社會服務更加可感可及。
更優質,養老服務向縱深推進。出臺《關于支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搭建起養老服務政策的“四梁八柱”。為有效應對疫情沖擊,精準守住養老服務基本盤,撬動市場主體投資養老服務業,大力加強紓困激勵,助力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做大做強。深入實施“431”工程和“1251”工程,強力推進省政府“新建30個城鎮社區養老幸福工程”的民生實事,建設一批示范性社區養老服務窗口。建成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近7000個,覆蓋全省行政村的三分之一,惠及40多萬名留守、空巢老人。培育形成了太原易照護、大同398助老、晉中華晟咱家、晉城幸福匯等本土服務品牌。積極推進區域、政企合作,持續打響“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推動以大同康養示范園區為代表的省級康養示范園區建設,支持建設一批康養項目,打造康養龍頭企業。深入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重點對民辦、公建民營、涉足多產業領域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排查,建立風險隱患“綠黃橙紅”風險管控名單,依法分類處置,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更溫暖,未成年人保護服務全面發力。2021年,組建成立了由省長任主任,分管民政、教育、公安工作的副省長分別任副主任的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全省市、縣兩級均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負責人任主任的未保工作協調機制。聚焦群眾和社會關切,合力構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位一體”的新時代山西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格局。11個市、74個縣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347個鄉鎮建立未保工作站,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實現鄉鎮、村居全覆蓋。建立了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全省共投入彩票公益金3000余萬元,實施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和“孤兒助學”項目。深入開展未成年人文身治理、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護航未成年人成長”安全教育等專項行動。
更惠民,殯葬服務日益完善。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殯葬綜合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山西省殯葬管理條例(草案)》已經省人大初審。協調省財政首次將殯葬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預算保障,不斷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90個殯儀館新建改建項目今年全部開工,建成后將實現殯儀館縣級行政區域全覆蓋。推進移風易俗,推廣文明現代、綠色環保的殯葬禮儀和尊重生命的殯葬新風,助力鄉村振興和社會文明進步。
千帆一道帶風輕,奮楫逐浪天地寬。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山西省各級民政部門將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把握時代內涵,找準方向定位,厘清發展思路,擔當作為,不辱使命,在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更好服務黨和國家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