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湖南加快建立完善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
把底線兜牢靠 用真心暖民心

時間:2022-09-3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田 固 本報記者 王 銘

今年以來,湖南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扎實穩住經濟、完善民生兜底保障部署要求,通過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優化簡化臨時救助程序,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及時為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幫扶,逐步推行社會救助全流程線上辦理等一系列務實舉措,用更有力度、更有精度、更有溫度、更切實可感的救助幫扶之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民生從來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湖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曹忠平介紹說,湖南不斷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完善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堅持把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底線任務,緊盯兜底保障政策的落實落細落地,把民政為民愛民體現在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的每個場景、每個流程、每個細節之中,不僅讓更多困難群眾感受到支持與溫暖,還增強了他們面對困難的信心、闊步向前的底氣。

強化綜合施策 兜牢民生底線

對困難群眾給予兜底保障,體現的是黨和政府的民生溫度。前不久,湘鄉市翻江鎮昌坪村村民小敏,與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被納入低保范圍,一家三口每月享受低保金共1380元。35歲的小敏患有三級精神(智力)殘疾,平時靠父母及弟弟資助,無經濟收入。納入低保后,小敏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落實低保擴圍增效,小敏一家是湖南民生兜底保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湖南強化綜合施策,及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基本民生保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從加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加大臨時救助幫扶、健全救助幫扶機制、優化簡化程序、創新服務方式等方面入手,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截至目前,全省將96.4萬脫貧人口、19.2萬防返貧監測人口納入了低保、特困供養范圍,已對3.7萬脫貧人口、0.5萬防返貧監測人口實施了臨時救助,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同時,對困難群眾格外關注、重點關懷、精準施策,為全省214萬余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4.65億元,累計為83.8萬余人次困難群眾發放物價補貼1697萬余元;加強對失業生活困難、因疫因災困難群眾和生活困難未就業大學生的救助幫扶力度,實施臨時救助36萬余人次,其中,實施急難救助近5.4萬人次、因災因疫臨時救助近4.6萬人次,幫他們渡過難關。

今年以來,湖南省民政廳還對城步、桑植、安化等15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給予重點幫助,以項目優先安排、資金適當傾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推動民政系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前,有序開展的社會組織“四小建設”(寶貝小屋、閱讀小屋、直播小屋、醫生小屋)專項行動,正在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公益品牌。

精準識困幫困 鼓足發展底氣

近期,麻陽苗族自治縣民政局通過線上比對發現,大橋江鄉楊柳坡村龍大叔家的醫療開支較大。龍家有三個孩子讀書,大女兒佳佳患腫瘤,醫治費用掏空了家里的積蓄。當地民政部門及時入戶核查,將其一家按程序納入低保邊緣家庭,同時將佳佳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范圍。

遇到困境可及時獲得相應救助,湖南在實踐中增強“在線”思維,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和資源,實行“核進來+核出去”雙向預警,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今年以來,通過主動發現、主動救助,累計發現疑似線索3萬余條,及時將符合條件的2871人納入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范圍。

同時,瞄準困難群眾實際需求,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活動”,組織動員駐村干部、村干部、社會救助協理員、社會工作者等走訪困難群眾6萬余人次,發放資金1700余萬元,在解燃眉之急的同時,幫助困難群眾增強自我發展的底氣和能力——

長沙市天心區以黨建引領困難幫扶工作,持續實施“愛心天心”幫扶工程,動員社會力量與特殊困難家庭開展結對幫扶、愛心幫扶。文源街道社會救助站摸排困難群體300余戶、高齡老人1000余人,將他們精準細分為十類三檔,通過6個社區志愿服務團隊、1500余名愛心志愿者,鏈接幫扶款物達140余萬元。

岳陽市云溪區實施“黨建+社會救助”服務,推進救助幫扶貼民生、接民意、顯民情。云溪街道坪田村村民李某夫妻倆分別患有鼻咽癌、噬血細胞綜合征,讓原本殷實的家庭陷入困境。村黨支部安排社會救助協理員上門了解需求,及時幫助他們申請大病醫療救助與低保。云溪街道社會救助工作站在審核資料時發現,李某就讀高中的女兒學費也是難題,便鏈接轄區內一家愛心企業,資助孩子高中三年學費及生活費。

提升服務質效 擦亮為民底色

把底兜牢靠,既要有實招,更要看質效。今年以來,湖南持續創新救助服務方式,讓更多便捷高效、服務可感的舉措與群眾無縫對接。

湖南各地深入推進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除了將低保、特困供養、小額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事項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以外,還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力度,通過推行 “物資+資金+服務” 實現分類化、差異化救助。在衡陽市珠暉區,“人文化關懷、個性化服務”救助幫扶機制以社工站為樞紐,以“兩化”救助信息管理平臺為載體,實行線上接單派單、線下開展“心”工程,讓困難群眾享受到7大類、110個服務項目。

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離不開基層能力的提升。各地在鄉鎮(街道)建立完善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推進救助流程集成、救助政策協同、救助資源統籌,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在湘潭市,通過前置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程序,實行入戶調查、民主評議、信息核對、公示公布閉環管理,使低保、特困審核確認時限壓縮到20個工作日內。

同時,推進智慧救助,讓“掌上辦”“網上辦”“指尖辦”逐步落地。資興市蓼江鎮蓼江村村民曹某患有慢性疾病,妻子身患重疾,家庭生活困難。前不久,他用智能手機點開“資興掌上民政”小程序,按照界面提示上傳身份證、病歷診斷書、住院醫療自負費用單等申請資料后,只用了半個多月便享受到了低保救助,整個過程非常便捷。

湖南還聚焦“一老一小”、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通過提升服務質量,讓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7月28日,平江縣社會福利中心特困養護區正式運行,68歲的特困人員魏大爺成為第一批入住老人。老人突發腦梗在醫院治療后,直接轉入這里進行康復。一個多月后,在護理團隊的精心護理下,身體狀況逐步好轉。他感動地說:“感恩黨的好政策,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湖南及時準確了解困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在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中真落實、見成效,讓每一項創新實踐成為對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有力支撐,讓困難群眾真正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社會的關愛。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