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顏小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從新常態邁向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政策,積極暢通和規范慈善資源參與民生服務治理的渠道和途徑。慈善事業已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以法治為鑰,構筑“大慈善”格局
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慈善事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國務院于2014年印發《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以中央政府名義出臺的指導、規范和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文件。2016年慈善法的頒布,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法律上將傳統意義上少數人參與的“小慈善”拓展為人人參與的“大慈善”,把社會領域的慈善事業擴展到促進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生態文明事業發展的廣泛公益活動,進一步激發了慈善組織的活力,規范了慈善活動的有序運行。
為貫徹落實慈善法,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陸續出臺《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慈善信托管理辦法》等400多個與之配套的法規政策文件,進一步健全了慈善法治體系。民政部先后遴選3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開啟了“慈善+互聯網”賽道,據統計,已累計帶動超過510億人次的網民參與,募集善款超過350億元。特別是國務院于2017年頒布實施《志愿服務條例》后,志愿服務也逐漸成為慈善服務的主要途徑。目前,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匯集志愿者隊伍超過129萬支,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39億小時。隨手慈善、指尖慈善漸成潮流。
“如果說2014年國務院慈善意見的印發和2016年慈善法的頒布是助推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第一級火箭’,那么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慈善事業作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是助推我國慈善事業繼續發展的‘第二級火箭’。在‘兩級火箭’推動下,我國慈善事業前途光明、大有可為。”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司長賈曉九表示。
恰在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有公益慈善界專業人士分析,這階段經濟發展的目標將從“求多”轉為“求善”,經濟的社會價值逐漸展現,社會價值開始引領經濟價值,我國已進入“善經濟”時代。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繼續提出“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等要求。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這意味著以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頂層設計初具雛形。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這使得經濟向善、技術向善、社會向善形成合力,助推以人人慈善為內核的慈善事業蓬勃發展。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萬家。2020年慈善捐贈規模達2086億元,較2012年增長155%。
以法治為鑰,讓慈善事業做大做強。十年來,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融合政社良性互動、雙向奔赴的“大慈善”格局顯現。
以規范為本,創新慈善運作體系
求好求善已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追求。隨著慈善資源驟增,十年來,我國有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注重資產的保值增值,形成了“籌資—增值—資助”的服務鏈條。“抓好兩頭”“做強中間”漸成行業共識。其中,慈善信托作為一種將“慈善+金融”融合創新的業務模式,集合了慈善組織項目管理能力的優勢、金融信托機構資金保值增值的優勢,也正逐漸得以踐行。
特別是伴隨國家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提出,當下通過慈善信托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方式越來越多。今年3月25日,浙江省首支共同富裕慈善信托在寧波市海曙區成立;3月29 日,瑞安市首單慈善信托簽約;5月19日,淳安縣“大下姜共同富裕基金”啟動……
據統計,我國備案慈善信托已達 947單,信托合同規模42.93億元;通過慈善組織和慈善信托募集的社會捐贈總額年均保持在1500億元左右。
在我國慈善捐贈規模逐年擴大的同時,資源分配缺乏協調、透明度不高等問題也逐步顯現。民政部2018 年9月出臺的《“互聯網+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公益捐贈、善款追蹤、透明管理等方面的運用。
如今,區塊鏈技術日益成為互聯網公益平臺的應用工具,以解決捐贈者、受益者和監管者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已引入區塊鏈技術,并向公益機構開放;阿里巴巴公益平臺上的“公益寶貝”已“上鏈”,善款去向通過支付寶搜索“鏈上公益”全程可查,讓公眾看到善款的使用情況;騰訊公益平臺上的所有籌款項目也都“上鏈”,可通過區塊鏈技術查看慈善資金的流向,實現項目披露可溯源、可回查、不可篡改……
“籌錢籌人籌規則”,以科學、規范、創新的管理為本,十年來,一個現代公益慈善的運作治理體系正在構建。
以善治為錨,慈善重心下沉基層
怎么讓慈善資源“用之于民”?十年來,我國慈善組織不僅在扶貧濟困、災害救助、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而且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等民生保障中全面作為,更是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安排中積極有為。
據觀察,慈善組織提供的服務逐步走向基層、走向公眾。線上,以“99公益日”為代表的網絡眾籌公益項目興起;線下,下沉基層的“捐贈—服務”網絡在社區興起,通過“慈善+社工”精準幫扶,協助政府解決基層治理難題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湖北省武漢市、陜西省西安市一些街道以社區為陣地,以“慈善組織+社工機構+社區社會組織+志愿者”的方式提供服務,融合了慈善組織資金、物資等資源優勢,社工機構扎根基層和精準的社會服務遞送機制優勢。
一個融合“五社”元素的“大慈善”格局花開各地。浙江省建成101個慈善基地,實現市、縣全覆蓋,并率先建立省級互聯網公益慈善基地,發揮慈善組織孵化、項目培育、專業支持等作用,依托社工站把慈善的根系延伸到城鄉社區;廣東省廣州市各鎮(街道)依托176個“雙百工程”社工站、2807個村(居)社工點,設立了176個社區慈善工作站、475個社區慈善基金、970個“慈善空間”,目前已籌集善款4720.35萬元。廣東省佛山市、四川省成都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等地,也不斷培育“五社”主體,嘗試用“五社聯動”機制引領基層善治風尚。
十年來,慈善事業向基層縱深發展已成趨勢。今年3月,在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指導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啟動開展“五社聯動·家園助力站——社區基金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項目,面向北京、上海、湖南、重慶等7個試點省(市)的95個鎮(街道)創建社區基金,資助每個社區基金20萬元作為種子資金。實踐中,各地探索“社區基金管委會+專職社工”運營模式,形成“社區發現需求、社工開發設計項目、社區社會組織實施、社區公益基金支持、社區志愿者參與”的“五社聯動”服務機制。
伴隨慈善事業人人可為、人人樂為的社會氛圍,一個現代慈善體系快速建立的嶄新面貌已在眼前,“慈善+互聯網”“慈善+金融”“慈善+社工”等匯聚愛心善意的慈善生態圈將不斷組圈、出圈、破圈,實現迭代升級,持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