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是緬懷逝者、慎終追遠、寄托哀思的傳統節日。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做好今年清明祭掃安全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對于民政部門來說是一場大考。臨近清明,記者與部分基層民政部門連線,了解到各地拿出務實舉措,落實落細民政部2022年清明節祭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確保群眾健康祭掃、安全祭掃、文明祭掃。
筑牢安全祭掃屏障 打造平安清明
關閉骨灰堂室內祭掃;暫停組織開展集中祭掃、骨灰撒海等集體性活動;嚴格落實祭掃場所清潔消毒、健康碼和行程卡聯動核查、測溫、保持1米安全距離等疫情防控要求……
針對人員流動增多、疫情輸入風險增大,浙江省舟山市暫停多數祭掃活動,嚴密實施現場管控,提升機構自身防護,開展全面多頻次宣傳等疫情防控措施,確保服務對象生命安全、身體健康。
據舟山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與區劃地名處處長錢幼芬介紹,今年清明,除對去年以來入葬新墓實行預約祭掃外,全市所有殯葬服務場所暫停現場祭掃,開通免費網絡祭掃服務;對新墓祭掃開通微信預約,實行“先預約、后祭掃”,減少風險。經初步測算,清明節期間參加祭掃人員較去年減少85%。
舟山市殯儀館、公墓等殯葬服務機構在強化安全意識、提升自身防護能力、提供暖心服務上下功夫。全市殯葬服務機構堅持“人物同防”,制定完善工作方案預案,提前儲備充足防疫物資,加強員工健康管理,確保疫苗應接盡接,全市3300多名參與現場服務工作人員在4月15日前每兩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并提前推出代為祭掃、云祭掃、“天堂郵箱”等服務,開通綠色通道,方便群眾緬懷先人。
各級民政部門和殯葬服務機構堅決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要求。湖北省荊門市堅持市、縣、鄉三級聯動,按照“一地一指揮部(專班)”“一公墓一疫情防控方案+線路保障方案”,周密部署、細化安排,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市(區)直部門分級負責,民政部門居中協調、指揮調度,聯合宣傳、公安、城管、交通、衛健、應急等部門,做好文明祭掃宣傳、秩序維護、交通保障、環境保潔、醫療急救、應急處置等工作,形成合力。業務單位守土負責,公墓、殯儀館、陵園(紀念館)制定祭掃服務實施方案和各專項工作守則,確保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交通疏導、禁鞭禁塑等重難點工作“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如何確保清明安全祭掃舉措落到實處?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由區民政局牽頭組成5個工作組,對殯儀館、各公墓園區開展安全工作暗查暗訪。
翻閱每日巡查墓區登記臺賬,仔細查看隱患排查時間、排查人、具體隱患、整改措施等內容,實地查看整改情況;檢查值班值守情況;檢查重要路段(重點路口)森林防火和疫情防控卡點設置及開展工作情況。每到一處,工作組人員都將督導檢查與整改落實相結合,確保隱患問題排查、整改、銷號閉環管理。目前,前期暗查暗訪發現的16個問題已整改完畢。
“排查到位、督導到位、整改到位,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清明祭掃安全有序。”七星關區民政局局長司靜頻表示。
暖心祭掃服務 給予群眾慰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地暫停現場祭掃服務。各地積極探索新的祭掃方式,提供暖心服務,滿足群眾緬懷逝者、寄托哀思的需求。
擦拭墓碑、擺放鮮花、朗誦祭文、灑水致禮,整個祭掃過程簡約肅穆。收到山東省濰坊市靈山公墓工作人員發來的“代客祭掃”視頻,委托人王先生彌補了不能到現場祭掃的遺憾。
“我們尊重群眾追思先人的情感表達,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堅決摒棄一禁了之的一刀切做法,立足群眾需求,探索新的祭掃方式,做實做細祭掃服務。”濰坊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耿永勝介紹,清明節期間,市民政局指導有條件的公墓、骨灰堂、紀念堂等,提供“代客祭掃”、集體祭掃等服務。殯葬服務機構還將通過延長服務時間、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手段,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殯葬服務。
濰坊市完善網絡祭掃平臺,群眾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祭奠親人、祭奠烈士。截至3月29日,平臺點擊量達131.6萬人次。家住濰坊市濰城區北關街道清平社區的楊愛群女士因疫情無法去現場祭掃,試著打開鏈接體驗了一次網絡祭掃。通過獻花、敬香、留言等方式進行虛擬祭掃,她心理上得到了慰藉。楊愛群表示,祭掃貴在心意,不去現場祭掃,也能很好地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在江蘇省太倉市,群眾只要登錄“蘇周到”APP、“蘇州民政”“太倉民政”微信公眾號、“蘇城云祭掃”公益信息平臺,在手機上看到墓碑實景,就可以通過獻花、敬香、留言等方式進行虛擬祭掃,實現足不出戶、安全祭掃。
設置在太倉市婁東街道湖川堂殯儀服務中心骨灰堂入口處的“天堂信箱”,收集了數百位群眾書寫的寄語卡片,每張卡片都寫滿了對逝去親人真摯的思念。
“我們要求各殯葬服務機構以多種形式為逝者家屬做好祭掃服務,以細致周到的專業服務,給無法到現場祭掃的群眾帶來心理慰藉,助力疫情防控。”太倉市民政局副局長董志軍說。
宣傳引導 讓文明殯葬落地生根
臨近清明,在安徽省懷寧縣平山鎮大洼社區司山村民組農民公墓,前來焚香燒紙的群眾寥寥無幾,取而代之的是網絡祭掃和家庭追思。
“一到上墳時,紙灰滿天飛,碰到下雨天,身上沾滿泥。受傳統觀念影響,村里建大墳、立高碑現象多。”回憶之前的喪葬禮俗,司山村民組村民程正水感受很深。
2011年,司山村民組通過動員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在距離村莊近1公里的荒坡上建設了這座公墓。公墓按照園林化建設要求,四周全部栽種花卉苗木。公墓既尊重群眾的風俗,又堅持統一管理,達到了節約土地、美化村容、減少火災、提升文明的效果。
懷寧縣還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對逝者實行花葬、樹葬、草坪葬、江葬的,縣和鄉鎮分別給予5000元和2000元的獎勵,鼓勵引導群眾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
懷寧縣民政局局長劉芳說:“我們將多措并舉,讓‘魂系生態、葉落歸根,回歸自然、綠蔭后人’的生態安葬理念在群眾心中落地生根。”
“煙火味”越來越淡,“生態味”越來越濃,各地的清明節更加“清明”。多地發布文明殯葬倡議書,弘揚厚養薄葬、節地生態安葬新風尚,引導群眾自覺參與文明低碳祭掃,推動喪葬禮俗改革,革除喪葬陋俗,保護青山綠水。
圍繞“文明祭掃、平安清明”,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在云南省民政廳指導下,省殯葬協會聯合有關公司制作以“文明祭掃,讓清明更‘清明’”為主題的MG動畫,倡導群眾做文明祭掃的踐行者、移風易俗的推進者,守護綠色清明。貴州省通過開展“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等活動,推行錯峰祭掃、互聯網祭掃等,引導群眾自覺減少燃燒香蠟紙燭、燃放煙花爆竹等傳統祭掃方式,積極營造文明低碳祭掃氛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