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北京市朝陽區——
國際化社區治理的探索之路

時間:2021-11-2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大型城市的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作為國際交往的重要承載地,北京市朝陽區的國際資源交融匯聚,區內外國駐京機構多、國際化公司團體多,居住在此的外國人口也隨之不斷增多。

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化社區治理水平,朝陽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于2020年啟動國際化社區試點建設工作,按照“補短板、提水平、創精品”的工作思路,從外籍人員服務便利化、語言環境無障礙化、社區文體活動多元化等方面提出建設標準,探索實踐國際化社區的發展方向、方法路徑、標準體系和政策措施。

以多元活動為載體 增進中外居民交流

前不久,在朝陽區將臺地區陽光上東社區,一場主題為“和諧鄰里情 美食齊分享”的國際美食沙龍溫情開幕。在社區居住多年的德國籍居民桑德拉(音譯)現場為參加活動的中外居民講授法式羊排的做法,從香料選擇到腌制方法,從烤制溫度到制作時長,桑德拉耐心地講解制作流程。在她的熱情感染下,其他居民也紛紛參與進來,有的制作飯后甜點,有的擺放奶酪拼盤,大家一起切蔬菜、洗水果、品紅酒、吃羊排,在歡聲笑語中享用了一頓豐盛的法式大餐。

“我們社區共有2530戶居民,其中有600余位外籍居民分別來自42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特的風土人情。”陽光上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高艷介紹,為進一步推進中外居民交流,社區已組織策劃多場不同主題、不同群體的國際化活動。例如,舉辦露天觀影活動,在社區小廣場播放動畫片,搭建中外兒童的交流平臺;舉辦創意集市活動,將中國的傳統曲藝和外國的現代化演出有機結合,搭建中外文化的交流平臺;舉辦跳蚤市場活動,鼓勵中外居民置換家中的閑置物品,搭建鄰里之間的交流平臺等等。

朝陽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科科長石立華告訴記者,一個社區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國家的外籍居民,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朝陽區還有不少。如何加快推進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成為做好國際化社區建設的一道考題。為此,朝陽區在制訂國際化社區建設試點方案時,也將“開展多元化文體活動,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作為推進試點工作的重要舉措,鼓勵各試點社區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國際化活動為抓手,營造高品質的文化環境,打造社區文化品牌,提升居民文化品位,逐步增進中外居民相互了解,提升社區居民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精細服務為基礎 讓中外居民生活更便利

除了搭建多元化交流平臺,讓中外居民感受到生活的便利,也是國際化社區試點建設推進的方向。記者了解到,2020年以來,朝陽區各試點社區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通過改造完善雙語功能性導引標識、購置包含100個語種的多功能翻譯機、編制雙語服務指南等方式,不斷提升國際化、便捷化精準服務能力,將實實在在的“便利”帶到了居民身邊。

初冬的北京,寒風瑟瑟。記者在望京街道阜榮街社區卻看到了溫暖的一幕。在社區大門附近的指示牌上,分別印有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上面清晰地標識著去往社區居委會、社區警務室和運動廣場等地的路徑。據阜榮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小惠介紹,社區所轄范圍內居住著20余個國家的200余名外籍人士,“在北京工作的外籍人士中文水平一般不錯,但跟隨著一起來定居的家屬有時在交流上會有一些阻礙。社區在宣傳欄、引導牌、公示牌、圖書室等公共空間增加英語、韓語等語種的標識后,可以有效提升這部分外籍居民的居住便捷性和舒適性。”為了增加大家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阜榮街社區還建設了“中外居民議事廳”“國際化圖書室”等,促進居民自主交流。

“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社區的“軟件”服務也有很大提升。在黨建引領下,阜榮街社區專門成立了一支由社區工作者、物業管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社區志愿者等組成的國際化志愿服務隊,加強與外籍居民的溝通和聯系,隨時做好服務保障。

讓工作人員感動的是,暖心的服務也收到了暖心的回應,很多外籍居民自愿參與到社區建設中,有的幫社區拍攝人口普查宣傳片,號召外籍人士積極配合普查;有的義務開設小課堂,教大家學習日常英語對話;還有的穿上紅馬甲、戴上紅袖標,成為安全巡邏隊的志愿者。

王小惠坦言,國際化社區治理最大的難題是中外居民文化的差異,“但我們有信心,以精細化服務為切入點,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定會越來越強。”

以社會資源為紐帶 鼓勵專業力量參與

社區治理從來不是基層政府的“獨角戲”,而應是各方力量的“協奏曲”。在開展國際化社區建設進程中,朝陽區各試點社區積極整合各方力量和各類社會資源,共同開創了國際化社區共建共享的全新格局。

位于東北五環附近的東湖街道望湖社區,轄區內有不少超市、餐飲等韓日品牌連鎖店以及韓國企業,因此在社區內居住的韓國人也很多。據統計,在該社區的640余名外籍居民中,大約有2/3來自韓國。望湖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龔艷軍告訴記者,為了提升中外居民的生活品質,社區認真摸清轄區企業信息以及外籍居民的實際需求,利用轄區內國際化資源,引導企業和個人參與社區活動、助力社區建設,推進企業和企業、企業和社區、企業和個人的良性互動。

“轄區內有很多國際化餐飲商鋪,每年社區舉辦美食節時,他們都是活動的主力軍,免費提供食材、免費讓居民品嘗,還和社區志愿者一起把熱騰騰的美食送到不方便行走的中外居民家中。”望湖社區服務站站長劉艷介紹,轄區內韓國幼兒園的小朋友,經常在節日時給社區居民表演精心編排的節目,社區組織詩社活動時,也會邀請中外小朋友共同學習中國文化。

在望湖社區的一角,曾經破敗荒蕪的閑置土地,如今種上了200多株梅樹,取名“梅園”。“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寓意堅韌不拔、奮勇當先、自強不息。這些梅樹都是中外小朋友在植樹節時共同種下的。”龔艷軍指著幾棵梅樹感慨道,“當時的小樹苗一轉眼都長這么大了,我們都期待著梅花的開放,到時候會邀請小朋友們共同來賞花。”

“目前,朝陽區正以國際化理念、國際化標準、國際化元素、國際化視野、國際化人才的‘五個國際化’為方向,大力度、高標準、快節奏推進國際化社區工作。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提升服務的精細化水平,營造既有本土特色和親和力,又兼容多元文化的國際化社區氛圍,從功能與設施、空間與交往、生態與生活多角度發力,打造一批高品質的國際化小區。”朝陽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26)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