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確保黨和人民事業薪火相傳的戰略高度,親切關懷青年成長成才,希望當代中國青年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
在民政部直屬機關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心懷“國之大者”;他們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改善民生;他們扎根崗位、銳意進取,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國家民生保障事業,為新時代民政事業改革創新貢獻青春力量。
胸懷理想,志存高遠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志存高遠,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并為之終生奮斗。”總書記的話時時鼓舞著民政部直屬機關的青年干部。
“2016年,我第一次去四川涼山,那時道路崎嶇,隨處可見光禿的峭壁,困難群眾住的是茅草屋,孩子穿著破舊的衣服……這讓我對兜底保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回憶起最初參與脫貧攻堅時的情景,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民政部社會救助司的毛啟凡感慨道。
此后的5年間,毛啟凡又前往四川、貴州、青海、廣西等地的10多個貧困縣走訪調研,參與起草社會救助兜底脫貧相關政策文件,見證了困難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2020年再到涼山時,他看到村村通了硬化路,易地扶貧搬遷的居民生活軟硬件都有了極大改善。“在參與脫貧攻堅這一彪炳史冊人間奇跡的過程中,深刻體悟到民政工作在黨領導下發揮的歷史性作用,更加堅定了我立足崗位建功的信心和決心。”毛啟凡說。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中央和國家機關優秀黨員、民政部辦公廳(國際合作司)的于剛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他深知,要想為群眾辦成事,前提就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到民政部工作后,站位高了、見識廣了,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更堅定了。”于剛說,“我們發布的政策文件關系著服務對象的冷暖安危,每次起草文件時,都要本著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態度,堅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邊調查邊研究,不放過任何一個疑問,不含糊任何一個程序。”
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過硬的干事本領,于剛多次參與起草民政部黨組重要文件。在他看來,青年干部堅定理想信念需要常修常煉,唯有如此,才能讓黨和人民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
擔當盡責,不負重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總書記的話時時感召著民政部直屬機關的青年干部。
“2016年頒布實施的慈善法,對互聯網募捐做出了規范,然而如何遴選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卻沒有明確表述。”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委員、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的沈新華告訴記者,他和同事們頂住壓力,先后組織遴選了兩批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制定了兩項行業標準,初步建立起中國互聯網慈善募捐體系,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面對挑戰,只要方向正確,關鍵時刻頂得住,努力就不會白費。”工作之余,沈新華熱心公益事業。在2012年,他發起成立了民政青年同心社。時至今日,已籌集善款550余萬元,實施的公益項目惠及江西、四川、新疆多地。比如,在四川涼山實施“清爽寶貝計劃”,已經幫助當地5000余名小學生養成衛生好習慣。
“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是社會上最需要呵護的兒童群體,他們的吃飯穿衣、就醫就學是不是得到保障,需要我們時刻關注并推動解決。”說起特殊兒童群體關愛保障,中央和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民政部兒童福利司的李勇滔滔不絕。
2019年,民政部聯合12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將25.4萬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首次納入國家保障范圍。隨后,在一次赴邊疆省份的調研中,李勇發現有一類邊境地區居民的子女無法納入保障范圍。為此,他和同事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2020年年底,民政部聯合公安部、財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有關工作的通知》,將父母一方為重病重殘等情形,另一方被遣送出境的兒童納入保障范圍,及時完善了政策。
在李勇看來,民政青年必須時刻把服務對象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才能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深入基層,錘煉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人“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總書記的話時時激勵著民政部直屬機關的青年干部。
“作為一名政策理論研究工作者,做好調查研究、服務決策咨詢是我必須練好的本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青年學習標兵、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的許亞敏看來,青年干部練就過硬本領,必須重視學習,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
學習既要看書本,也要走基層。近年來,許亞敏先后到青海、黑龍江、西藏、江西、河北、海南等地蹲點調研,并通過科學抽樣,選取3000個社區進行追蹤調查,在全國建立了50個深度觀察點,對基層實踐開展“解剖麻雀”式分析研究,多項政策建議被納入政府決策參考。
“身為教師,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就該先成為什么樣的人。”中央和國家機關優秀共青團干部、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王慧先表示,為了把課講好,她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努力練好“內功”。
作為學院團委書記,王慧先除了課上傳授知識,還經常帶學生們走入社會“大課堂”。“從2019年開始,我帶領學生走進民政部定點幫扶縣江西省遂川縣和蓮花縣,發揮民政專業特色,開展敬老孝老、扶弱助殘、直播帶貨等社會實踐活動。”王慧先告訴記者,后來她還帶學生們走進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北京2022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等“第二課堂”,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與時代同行。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新時代,廣大民政青年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為民服務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闖將,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