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雪芹
就業是殘疾人改善生活狀況、提高社會地位、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的基礎,是實現其人生價值的關鍵。
作為以“助殘”為發行宗旨之一的福利彩票,多年來一直為殘疾人事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其增收致富,使之融入社會,和健全人一樣有尊嚴而幸福地生活。
福彩助康,讓殘疾人回歸正常生活
林詩贊,一個帶著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名字。可20多年前,做木工的他因為意外受傷導致右腿截肢。為了生計,他不得不拄著拐杖下田、插秧,居住地江西省遂川縣樂天村山路多、坡路多,生活遇到了諸多不便。
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湊合下去了,2019年,民政部“福康工程”項目給他帶來了福音——為他做適配篩查、安裝假肢。此后,告別雙拐、自由行走的他重拾老木匠的活兒,打木桶、做飯甑、編竹匾,日子過得溫馨又紅火。
“十三五”期間,我國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和輔助器具適配率均達到80%。這其中,福利彩票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政部彩票公益金項目“福康工程”實施多年來,為肢體殘障人員免費裝配假肢、矯形器等個性化輔具,為部分肢體殘疾人員實施免費手術矯治。其中,2019年—2020年投入1.28億多元,為貧困殘障者安裝假肢、矯形器,實施肢體畸形矯治手術,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
在地方,江蘇福彩助殘福康行項目及福康行持續關愛項目,累計投入福彩公益金近2億元,惠及116個縣(市、區)9萬多名生活困難的肢體殘障人員;“齊魯福彩助殘”行動截至2020年年底已投入福彩公益金1億多元,惠及殘疾群眾1.58萬人;遼寧省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級彩票公益金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項目,適配需求覆蓋率達70%;還有浙江“福彩助我行”公益項目、湖北“愛心助殘行動”、“溫暖貴州·福彩公益助行工程”……類似的項目遍布各地,如春風般給殘疾人送去了溫暖,提高了肢體殘障人員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也讓他們有了走出去就業創業的機會。
同樣的溫暖,也送給了視力障礙者、聽力障礙者。崔根孩家住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馬寨村,因患白內障視力模糊看不清路,經常鬧出一些尷尬的事,無法出去務農、打工。2020年,山西省福彩中心聯合愛心單位共同發起“彩虹圓夢·貧困老年人光明公益行”項目,資助他進行手術,讓他重見光明、勞動無礙。
四川省民政廳投入福彩公益金1000多萬元,聯合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實施“索瑪花開”光明救治項目,三年為6000多名涼山州困難家庭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讓他們回歸正常生產生活。
福彩助教,讓殘疾人長技能強本領
全國政協委員高曉笛調研發現,殘疾人群體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教育問題。她說,假如他們從小都接受了特殊教育,讀了大學或職業學校,那現在也許是一名IT工程師、一名編輯、一名圖書管理員,甚至是一名藝術家,不會有那么多生活上的困難和煩惱。
為了讓殘障孩子人生道路上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福彩公益金對殘疾人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都非常重視,全力支持。
據中國殘聯統計,殘疾人事業專項彩票公益金助學項目2012年—2018年共投入約3.1億元,為10.5萬人次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提供學前教育資助;2016年—2019年累計投入1.09億元,資助28所殘疾人中高等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帶動了地方政府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為殘疾學生進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就業機會奠定了基礎。
2018年4月17日,由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重慶市殘聯、市教委主辦的以“協作與融合,創新與共享”為主題的3D打印科普與民間手工技能知識走進重慶市涪陵區特殊教育學校。活動推行《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將民間手工技能藝術帶進特殊教育學校,把科技和文化送到特殊學生身邊。這項活動不僅覆蓋了重慶市33所特殊教育學校,主辦方還聯合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同步打造網絡課程平臺,專門針對特教師生提供免費遠程線上學習。成績優異者可以參加線下培訓,獲取相關職業證書,讓特殊學生在科普和學習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因彩票公益金的資助,各地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等特殊教育學校有了興建、改擴建的資金和設施設備的添置資金,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接受了更好教育、實現了就業創業、平等參與社會。
江蘇省蘇州市福彩公益金資助市盲聾學校60萬元,用于建設學生交互體驗中心,改造及布展茶道(陶藝)體驗中心、咖啡館(園藝)體驗中心等5間專業教室,為殘障青年搭建了一個職業教育實訓平臺。
廣東省廣州市少年宮特殊孩子的融合教育項目,在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從2009年僅能提供200—300個特殊教育學位,發展到每年能為特殊孩子提供2000余個公益性免費學位,課程總數從1門發展到38門。
在每年夏季的福彩助學潮中,殘疾學生和困難殘疾人家庭子女常常是福彩公益金的優先資助對象。陜西福彩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01年起累計使用省本級福彩公益金2.02億元,資助困難家庭大學新生、孤兒及殘疾學生4.29萬多名,讓他們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福彩搭臺,共創殘疾人平等就業環境
2022年年初,寧夏福利彩票發行中心被自治區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授予“自治區就業創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授予的理由是:中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全面做好福利彩票銷售和公益金籌集工作,對殘疾人、就業困難群眾等重點人群優先提供就業安排。
2022年春節剛過,廣東省廣州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發出就業邀約:公開征召設立福利彩票銷售站點200個,優先考慮符合條件并具備完全彩票銷售能力的殘障人士。這是福利彩票助力殘疾人就業創業最直接的方式。
在福利彩票銷售這個舞臺上,眾多殘疾人實現了就業創業,開啟了燦爛人生。于秀運是山東省棗莊市37043312號福彩銷售站業主,小時候患小兒麻痹癥,導致左半肢行動不便,干不了體力活兒。他感激福利彩票提供就業機會,也感謝福利彩票做“媒”成就姻緣,組建了家庭。他的妻子也是殘疾人,兩人一起經營銷售站,站點連續6年被評為“市級優秀銷售站”。
身殘志堅的還有天津市塘沽區福彩銷售站業主曹仁杰。他經營銷售站十幾年,多次獲得天津市福彩銷售冠軍,摘得“電腦彩票銷售明星獎”“雙色球銷售明星獎”“刮刮樂銷售一等獎”等榮譽獎項10多項。2014年、2015年,曹仁杰連續兩年榮獲“天津市優秀志愿者”稱號。他說,自己需要的是一個機會——可以平等參與的機會,一個平臺——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發揮自身所長的平臺。
近年來,各地還通過福彩公益金購買服務、資助社會組織參加公益創投等方式,拓寬殘疾人就業服務渠道。
湖南省長沙市甜馨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通過實施福澤瀟湘·彩耀星城“先鋒圓夢”計劃,建立西瓜采摘基地,為“老養殘”家庭提供輔助就業機會,幫助他們在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社會融合能力。
云南省昭通市安排市級彩票公益金,為困難殘疾人及其親屬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育扶持殘疾人幫扶示范基地16個,輻射帶動農村困難殘疾人就業,實現增收致富。
從“自理”到“自立”、從物質到精神,中國福利彩票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自力更生、獨立自強,讓殘疾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下,創造和享受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