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劉靜靜
早起查房、問詢老人身體狀況、處理突發緊急情況、培訓新入職的護理員……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社會福利院護理部主任王國山再尋常不過的一天。
“我們護理員干的都是特別具體的小事,一切都是為了照顧好院內的老人。”26年、9000多個日夜,從軍人到養老護理員,再到護理部主任,王國山在養老服務工作中用心用情書寫自己的“護理人生”。
“軍人出身的我,不會被任何困難嚇倒”
1996年,王國山轉業到呼倫貝爾市社會福利院護理部,從事養老護理工作。
給老人穿衣、喂飯、洗澡、處理大小便……這對剛入職的王國山來說,很不習慣。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沒做過,沒有經驗;另一方面是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一開始護理臥床老人時,我也出現過身心不舒服的情況。”王國山回憶起26年前“青澀”的自己。
“軍人出身的我,是不會被困難嚇倒的。”雖然脫下了軍裝,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軍人本色深深刻在了王國山的骨子里,“我一邊虛心向院里有經驗的護理員學習,一邊自學護理方面的專業知識。”
克服心理障礙,下苦功夫,充電學習,在一次次服務老人的實踐中積累經驗,如今任職護理部主任……從護理“門外漢”成長為護理能手,王國山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優良作風。
“我尊重老人的意愿,讓他們老有所樂”
福利院入住的老人,有很多是殘疾人。“照顧這樣的老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心,我們必須替他們考慮周全。”王國山告訴記者。
有的老人喜歡飯后拿上一兩個饅頭回房間,但食物儲存不當,就會變質。為此,王國山總是耐心地勸說老人不要把飯菜等帶回房間。此外,他還深入了解老人喜好,得知老人最近的餐飲需求后,就為老人購買食品,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王國山看來,“老人是‘老小孩’,要哄著,也要尊重他們的意愿,讓他們老有所樂。”74歲的李大爺,一直主動幫工作人員在院內各樓層收垃圾。考慮到老人年紀越來越大,院里勸他不要再辛苦了,但李大爺不想閑著,還是想收垃圾,便找到王國山。聽完老人的想法后,王國山決定尊重老人的意愿。“現在李大爺干得很開心。”王國山說,“我們不僅要滿足老人老有所養的需求,還要幫他們實現自身價值。”
“我真心對老人好,他們也會真心對我好”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工作26年來,王國山把青春全部奉獻給了為老服務,受到老人和同事的稱贊。
“我沒有理由不對他們好。”王國山把老人當家人,“他們大都沒有親人,生活已經很難了。作為護理員,我要盡可能尊重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
王國山的家就在單位附近,院里發生大大小小的事,他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了解情況并處置。福利院因疫情封閉管理期間,王國山在院里住了45天,堅守在崗位上,除了做好各項日常護理工作外,他還格外關注老人的情緒,做好心理疏導等服務。
每日巡房,王國山堅持在工作中真查實改,發現問題后,加大查改力度;時刻關注老人生活和心理需求,解決老人的急難愁盼問題。
身為護理部主任的王國山,還肩負著培訓院內護理員的責任。他立足崗位,開展護理知識培訓,帶領護理員考取專業證書,用實際行動鼓勵和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多年積累的經驗幫助年輕護理員盡快成長。
“我真心對老人好,他們也會真心對我好。”談到院里老人對他的好,王國山很是感動,“有些老人剛來時脾氣暴躁,但日子久了,感受到了我們的用心,見面時總是笑著和我們打招呼,拉著我們的手聊天。”在王國山看來,護理員和老人之間的愛是一場“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