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散”,是浙江省云和縣元和街道獅山社區居民對社區的直觀印象。這個2019年村改居后成立的“年輕”社區,既有封閉小區,也有開放小區,常住人口多,居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如何推動社區由“散”到“整”,凝聚基層治理合力?元和街道以社區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在獅山社區試點探索“片區管家”制度,讓基層治理不犯難。
“片區管家”從哪來、主要做什么?據獅山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歡介紹,“片區管家”主要從公道正派、責任心強、威望高的居民中選任,負責收集社情民意、開展政策宣傳、參與矛盾調解、推廣垃圾分類等,并帶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
盡心盡力為居民干實事
獅山社區天欣花苑小區居民李郁貴是19位“片區管家”之一,退休剛一年。退休前,李郁貴是云和縣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科科長,對社區事務很是熟悉。
“2014年,我們一家人入住天欣花苑小區。那會兒小區沒有物業,沒人管理。雖是新小區,但不少人亂堆亂放,環境很快變差,大家意見不小。”李郁貴告訴記者,為解決社區治理難題,創造干凈整潔的環境,大家一起組建小區業委會,共同處理小區各項事務。
慢慢地,李郁貴的熱情、公道在小區里出了名,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從業委會副主任到業委會主任再到如今的業委會黨支部書記。
選聘“片區管家”時,王歡第一時間就想起了李郁貴。在居民的支持下,李郁貴成了天欣花苑小區的“片區管家”。
“當‘片區管家’,就要管好片區里的事,為居民干實事。”李郁貴說。
由于無物業管理,天欣花苑小區沒有保安,也沒有門禁系統,外來人員和車輛可以隨意進入。“晚上回家,地下車庫停滿了外來車輛,自家車反而沒地方停。”“外來車輛那么多,小區人車又不分流,危險不小。”在小區微信群里,不少居民吐槽。
看到居民的吐槽,李郁貴和另一位“片區管家”劉林英商量,力求解決小區的停車難題。經過集體討論,大家決定從小區廣告欄等收益中支出經費,安裝門禁和人臉識別系統,給小區安全裝上“智慧鎖”。
“安裝門禁和人臉識別系統后,外面的車輛進不來,居民停車不再難。”劉林英說,當訪客到來時,只要打個電話,居民坐在家里用手機遠程開門,很是方便。
“劉姐,我家水管漏水了。”“劉姐,我家下水道堵了。”在天欣花苑小區,不少居民親切地稱劉林英為“劉姐”,大到整個小區的治理,小到雞毛蒜皮的家長里短,大家都樂意找劉林英幫忙。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每次,只要漏水、噪音等問題一出現,劉林英總是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協助解決問題。一些家長里短的小糾紛,劉林英盡心盡力幫忙協調,促進鄰里和諧,努力讓矛盾不出網格、糾紛不出社區。
“當‘片區管家’后,和小區居民們更熟悉了、關系更融洽了。”劉林英說。
“老大難”小區徹底變了模樣
在距離天欣花苑小區不遠的獨山小區,“片區管家”讓小區變了模樣。
“片區管家”上任前,獨山小區是當地比較有名的垃圾亂堆、車輛亂停、沒有物業管理的“三不管”小區,不少回遷居民在樓前亂堆木頭、舊家具,稍不注意,就容易被絆倒。更有甚者,個別居民毀壞花壇里的綠植,在里面養起了雞、鴨、鵝。
“早晨,不少人還在睡夢中,就能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大家意見很大。”獨山小區的“片區管家”李冬月說,“夏季,這些雞、鴨、鵝的糞便不及時清理,異味嚴重,不少居民只得整天關緊門窗。”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居民生活,更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矛盾沖突,影響了鄰里關系。經過幾次小規模的整治,略有好轉。但后續管理跟不上,沒過多長時間小區環境又恢復原狀。
為推進小區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李冬月以社區議事協商會議為契機,引導居民共同制訂環境整治方案。由各樓的樓棟長帶頭,清運樓前的木頭、舊家具。
“把雞、鴨、鵝清理走之后,在花壇里種點花花草草。在椅子上坐著,看著花花草草,多舒心、愜意。”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環境大整治中,李冬月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勸導養雞、鴨、鵝的居民自行處理。
在獅山社區的大力支持下,在自行處理時間到了之后,獨山小區統一進行集中清理。據統計,獨山小區共對62戶的違章建筑進行拆除,對亂堆亂放的雜物進行清移,清理綠化帶200平方米,清運垃圾36車。
“真想不到,我們小區環境徹底變了個樣,終于可以干干凈凈過日子了。”獨山小區居民高興地說。
為了防止反彈,在獅山社區的指導下,李冬月等“片區管家”組織成立環境巡查小組,定期檢查小區環境衛生。獨山小區這個“老大難”小區搖身一變成了獅山社區的示范小區。
在王歡看來,李郁貴、劉林英、李冬月等“片區管家”活躍在小區中,是政策宣講員、物業監督員、信息報送員和矛盾調解員,有效收集了社情民意,解決了社區治理難題。
為了更好發揮“片區管家”的作用,獅山社區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管家議事會”,建立管家議事、大家辦事的議事協商機制,讓問題上得來、治理下得去,從而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用貼心的服務讓居民感到踏實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