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通訊員 馬光仁
一墻一文化,一村一美景。近日,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的大街小巷,一幅幅新繪制的文化墻引得村民紛紛駐足觀看、拍照。這些以生態文明、勤勞致富、孝老愛親、垃圾分類、美麗庭院等為主題的文化墻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表達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墻壁變成村民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課堂”
近年來,通過公共空間治理和村莊環境整治,歸德街道各村積極拆違治亂,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變得干凈敞亮,家家戶戶的墻面全都顯露出來。墻面光禿禿、空蕩蕩,村民有時會隨意涂畫,甚至貼上“牛皮癬”,看起來特別不雅。文化墻的建設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之道。
在推進鄉風文明的過程中,歸德街道進行了多次走訪、討論,決定緊緊圍繞“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因地制宜選擇文化墻這一載體,繪如畫美景、展萬卷文明,把墻壁變成村民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課堂”,有力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
為讓文化墻取得良好的效果,歸德街道結合公共空間治理行動,開展新時代文明傳習行動,加大文化墻建設力度,以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鄉土文化、孝道文化、科普知識、文明禮儀、交通安全、衛生常識等內容融入文化墻,展示、傳播孝愛、勤廉、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理念,利用文化力量引導構建鄉風文明的精神家園,為村莊賦予了特色標簽。
“在空白墻面上繪畫,變成文化墻,既好看、有意義,又美化了環境,體現了咱們的文化特色,大家也受到教育和啟發?!睔w北村村干部徐榮說。
“現在好了,出門見字畫,行走觀風景,墻面變美了,人心也被畫上的內容帶美了?!比f莊村村民萬克敏說。
文化墻讓群眾看得懂、樂意看
在歸德街道歸南村的文體廣場上,扭腰機、平步機、乒乓球臺等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吃過晚飯,村民三三兩兩在這里健身、聊天。抬眼望去,文化墻上的大幅紅、粉兩色的牡丹增添了許多喜慶色彩。
平日里,村民趙強總喜歡帶著小孫子在文化墻前逛一逛。一邊走,一邊給小孫子講解墻上的故事,爺孫倆很是融洽?,F在,小孫子都能背一些文化墻上的句子了,讓趙強很是高興。
在萬莊村,幼兒教師萬冉冉繪制文化墻時,吸引了眾多村民圍觀。在萬冉冉的筆下,幼兒園的孩子們平日里嬉戲打鬧、春節時點燈籠等場景躍然墻上。
…………
在歸德街道黨工委書記孟亮看來,文化墻是鄉風文明的傳播窗口,把美麗鄉村建設和繁榮農村文化結合起來。目前,在歸德街道主要道路兩側、黨群服務中心周圍,處處都能看到文化墻。
“一面好的文化墻,要讓群眾看得懂、樂意看,采取繪畫、詩歌、順口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突出趣味性、知識性,既有通俗易懂的經典故事,又有栩栩如生的漫畫;既有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也有景色旖旎的田園風光。”孟亮說。
據孟亮介紹,歸德街道的文化墻以簡潔明了的筆法繪就生動活潑的圖案,宣揚愛崗敬業、勤政廉潔、孝老愛親、鄰里和睦、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和文明行為規范,圖文并茂,貼近農村,富有時代特色,切合群眾的觀賞習慣。
“一面面原本陳舊暗淡的墻壁,被粉刷一新后,借助畫家的神來之筆,化作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卷?!睔w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寧說,墻壁變成美觀而又會“說話”的文化墻,把一條條街道打造成內容溫馨、形式美觀、藝術水平高的新型德育宣傳場所。
如今,村民們走在街上,一墻一風景、一墻一創意,就如同漫步于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中。
美上加美倡樹文明鄉風
在歸德街道,歸北村1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墻獨具特色,普及法律法規知識、呼吁鄰里和睦、倡導農民養成文明習慣……一面面主題各異的文化墻突出了文化氛圍和道德內涵。
談起文化墻的作用,歸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永學深有感觸地說:“文化墻既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養,又美化了村莊的環境,讓我們的村莊美上加美?!?/p>
“通過這些‘能說會道’的墻,不僅村莊的環境變得漂亮,村民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F在村里幾乎沒有婆媳矛盾,鄰里糾紛也難得一見,好人好事明顯多了!”提及前后變化,歸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化忠頗有感觸。
在孟亮看來,文化墻逐步成了美德教育墻、廉政文化墻、紅色文化墻、孝道文化墻、民俗文化墻、公益廣告墻、文明新風墻、政策明白墻、科技指導墻、法律普及墻、文明禮儀墻。村民們從中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而且受到了心靈洗禮,起到了“面面墻壁會說話、處處景觀都育人”的宣傳效果。
借助文化墻這一載體,歸德街道深入開展“倡樹文明鄉風·建設美麗鄉村”活動,引導群眾革除陋習,倡樹新風,崇尚道德,弘揚正氣,使文明道德新風成為美麗鄉村的和諧音符,凝聚幸福鄉村的精氣神,真正做到美麗鄉村建設和文明鄉風創建“雙輪驅動、同步發展、相得益彰”,使美麗的內涵更豐富,讓文明的特色更鮮明,促發展的合力更強大。
“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要構建農村文化體系,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提高村民道德素養。文化墻色彩鮮艷、內容生動,挖掘出鄉村文化的內涵之美,更能吸引村民駐足欣賞,更能讓村民受到啟發,潛移默化中進一步改善村風、民風。”孟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