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田洪健
山東省濱州市是農業大市,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進城,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農村老人特別是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養老難題日益凸顯。為此,濱州市以“兩個突出、一個辦法、四個探索”為主線,傾力打造“214”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兩個突出
推進農村敬老院提質增效
農村敬老院承擔著養老托底的重要職責,但濱州市不少農村敬老院存在硬件設施差、服務能力弱、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管理水平低等問題。為此,濱州市民政局有的放矢,以“兩個突出”優化敬老院運營管理,提升服務水平。
突出社會化運營。濱州市實施農村敬老院公建民營改革,引入專業養老機構,整合公辦設施與民辦團隊,由第三方負責運營管理,做到統一標準、統一裝修、統一服務流程,實現標準化、連鎖化管理。
突出多元化服務。濱州市整合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社會養老、醫療衛生等服務功能,建立敬老院“一院多能”發展路徑,提供綜合服務,且部分功能交由市場托管,帶來部分盈利點,破解機構供養能力不足與床位空置并存難題,提升入住老人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一個辦法
激發農村幸福院資源活力
農村幸福院承擔著農村社會化養老的重要功能。針對部分農村幸福院“建而不用、用而不活”等問題,濱州市出臺“三星四類”分類管理辦法,有效盤活現有幸福院資源,激活農村幸福院活力。
分星級獎補,有限資金撬動服務質量提升。濱州市民政局出臺《濱州市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創星達標”獎補辦法》,根據農村幸福院的規模、運營現狀等因素,分星級管理,鼓勵其不斷創星升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3星級幸福院,倡導其注重人文關懷,傳承紅色記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獎補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效用。
分四類掛牌,精準施策盤活優勢資源。濱州市民政局出臺《進一步規范農村幸福院運營管理的意見》,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和老年人重點需求盤活資源,將農村幸福院劃分為機構居住型、就餐照料型、活動娛樂型和村周轉房型4種類型,分類運營管理。各地的農村幸福院既可以“化零為整”,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打造,也可以資源整合實現“1+1>2”,最大限度發揮效用。
四個探索
推動農村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
如何盤活農村潛在的養老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益?濱州市各縣(市、區)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當地養老資源和特色,探索出四條新路,進一步發揮農村互助養老功能,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證農村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
探索“以地養老”。博興縣呂藝農村養老社區按照“企業投資、社會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的運營模式,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現行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政策,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進行土地流轉,由京博集團投資建設老年社區,其可以直接使用流轉騰出的4000—5000畝的土地指標用于經營。企業算經濟賬、政府算民生賬,最終實現了企業得利、政府減負、老人得實惠。目前,呂藝鎮博華老年公寓入住老年人1600余名,是濱州市正在運營的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養老機構。
探索“共享養老”。濱州市各縣(市、區)按照“村里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拿一點”的原則,多渠道籌資,探索構建“孝善食堂”模式,設立孝善基金,成立農村孝善養老理事會,積極對接社會組織、行業部門和市場經營主體,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同時,對志愿者的服務實行積分量化,所獲積分可以在孝善食堂或其他助老聯盟單位享受優惠或激勵政策,實現經濟、公益、扶貧、養老的多方共贏。
探索“集約養老”。針對原來鄉鎮敬老院設施陳舊、布局分散、統一監管困難的狀況,濱州市各縣(市、區)裁撤并建了一批老舊鄉鎮敬老院,整合優化土地、資金、人力等各類資源,選取供養人數多、鄉鎮經濟較發達的敬老院進行改造提升,建設高標準的中心敬老院,并且確保中心敬老院入住率保持較高水平。
探索“福利助老”。近年來,濱州市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集體探索“福利助老”模式,在推進新農村建設時,養老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免費居住”,較好地解決了本村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如博興縣博昌街道西谷王村投資8000萬元建設的西谷王老年公寓、北關村投資3100萬元建設的老年公寓和李韓村投資2000萬元建設的幸福老年公寓等村級養老服務設施,引領農村養老新風尚,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