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肖必忠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民政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主責主業,堅持穩中求進,用實干與奮斗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市民政局先后榮獲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先進集體、廣西壯族自治區居家養老工作先進單位、桂林市“十三五”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并連續9年獲得桂林市政府績效管理優秀單位。
強化兜底保障,基本民生更有溫度
強化制度銜接,“一盤棋”布局。扎實推進社會救助工作,強化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桂林市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造成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降低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口等進行重點摸排,對符合社會救助條件的,及時納入保障范圍。強化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提升,建立健全主動發現機制,變被動救助為主動救助。桂林市開通12345政務服務“社會救助熱線專席”,并構建“大數據+網絡化+鐵腳板”和縣、鄉、村、社會力量四級聯動經辦服務機制,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
建立兩項機制,“一把尺”衡量。一是建立分層分類救助機制。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開展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運用不同救助政策實施兜底保障,形成綜合救助格局。二是建立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目前,桂林市已建成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并實施動態管理,將“按戶施保”與“按人施保”有機結合,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已納入39.7萬余人。
抓好三項工作,“一體化”推進。一是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成果“回頭看”專項行動,杜絕因“脫保”“漏保”等造成的規模性返貧。二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全面推行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流程無紙化,推廣應用社會救助網上自助申請平臺,更加便民利民。三是強化問題整改,聚焦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發放審計,建立問題清單和整改臺賬,一縣(市、區)一主題、一問題一方案,對賬銷號管理。
系統謀劃推進,養老服務更有熱度
高點定位,系統謀劃。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目標,桂林市民政局抓住發展機遇,制定《桂林市健康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年)》《桂林市大健康產業“十四五”規劃》《桂林市“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等,打造優質康養、醫養、旅居養老品牌,使桂林旅居養老成為更多人的目的地。
夯實基礎,完善設施。依托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發展長期照護、短期托養、日間照料、助餐助潔等社區養老服務,打造“街道—社區—小區”三級銜接有序、功能互補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采取將城區空置公有房產劃轉民政部門使用,同時動員開發商無償提供一批、發動公益事業捐助一批等方式,加快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創新模式,優化服務。桂林市民政局指導各地充分挖掘康養優勢資源,根據不同資源優勢,推動大健康和文旅項目多業態差異化建設發展。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為目標,按照立標準、促服務的思路,加快服務標準化建設,以更高的服務質量、更優質的資源提升服務水平,帶動全市康養產業升級發展。
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更有深度
統籌推進,打造新引擎。桂林市持續推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健全完善“一核兩委一會”鄉村治理結構,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做好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后半篇文章,健全村(居)委會下屬委員會,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構牌子和證明事項,編制實施村(居)委會依法自治事項、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減負事項、負面事項4張清單。
完善機制,凝聚新活力。桂林市通過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市社會工作促進服務中心、縣級鄉鎮(街道)社工站指導中心及12家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社工機構的內部督導機制,形成市—縣—機構三級督導服務體系,引導更多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為基層社會治理增添新活力、匯聚新能量。
擴大參與,創新新模式。桂林市大力推廣“一組三會”、網格化管理、村級議事協商等基層治理創新實驗,深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進一步激發基層治理動力和活力。
新時代新征程,桂林市民政系統將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以堅定有力的步伐跑出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度”。